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在明朝,有個十多歲的小孩買東西不給錢,正當小孩和老闆爭執之時,來了一位會相面的道士,道士看了看孩子的面相後,不僅自己給孩子買了單,還說了一番預言,而且這番預壓後來竟然應驗了。

這個小孩就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王陽明生而不凡,別人的母親都是十月懷胎,嬰兒呱呱墜地。而王陽明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把他分娩出來,為此家人還曾遍訪名醫,但無濟於事。

更為出奇的是,王陽明在出生之前,他的奶奶在夢中夢到神仙駕著祥雲,祥雲之中鑼鼓喧天,神仙抱一赤子,從天而降,送入她的懷抱。

奶奶剛接過神仙送的孩子後,就被兒媳房中傳來的啼哭聲驚醒,奶奶快步走入兒媳房中,見到孫子降臨人間。

爺爺王倫認為孩子此後定將不凡,便根據夢境為孫子取名“王雲”,孫子出生的樓閣起名為“瑞雲樓”。現在位於餘姚的瑞雲樓是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瑞雲樓正門上方還掛有一匾,上寫“真三不朽”,這是對王陽明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三個方面皆居絕頂的確切評價。

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瑞雲樓”廳內懸掛著王陽明先生半身中堂畫像,兩旁有對聯,上方高懸三塊匾額,分別題寫著:“吾心光明”、“文以載道”、“斯文千載”,表露著後人對王陽明先生的推崇。

王陽明在瑞雲樓度過了快樂的童年生活,但這個孩子到了五歲還不能講話。有一日,一個高僧路過家門,摸著他的腦袋說了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爺爺王倫左思右想,琢磨高僧的這八個字,有一天突然開悟,意識到孫子的名字道出了他出生的玄機,隨後便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孫子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又因王守仁自號“陽明子”,還曾在家鄉建造陽明洞修行,所以世稱他為王陽明、“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是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第一人,狀元及第後,官授翰林修撰,在京都任職,後來還是皇帝的日講官。

由於王陽明的父親長期在京都任職,所以王陽明自小和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對他非常寵愛,而他兒時也非常調皮。

王華任翰林的第二年,在京都的生活已經安穩下來,此時王華考慮到王陽明的教育以及對父親的孝道,便差人去家鄉接老父親王倫和兒子王陽明來京城一起生活。

剛剛11歲的王陽明跟隨爺爺北上見父,對於在此之前未曾出過遠門的王陽明來說,一路上的風景令他大開眼界,京都的繁華,宏偉的樓宇建築,不同的人文風情更是令他驚歎不已。

王華見到父親和兒子後十分開心,過了幾日後,見王陽明已經熟悉了京都的生活,王華便安排王陽明到離家不遠的一個私塾讀書,私塾先生教的自然是四書五經類的老文章,尚且沉浸在興奮之中的王陽明,對私塾裡枯燥無味的文章自然是不感興趣。

但迫於父命,王陽明每日照常去私塾讀書;私塾先生有一日問眾學生: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學生們都說要像王陽明的父親那樣,苦讀詩書,金榜題名,才是人生第一等大事。畢竟,在古代只要金榜題名,位列朝臣,便有了顏如玉、黃金屋、千種粟,吃喝不愁,還能光宗耀祖,何等榮耀!

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王陽明則不認同他們,認為人生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做聖賢。王陽明的這一理想,被私塾先生、其他學子們所嘲笑,認為小小年紀的他口出狂言。

私塾先生、其他同學的不認同,讓王陽明更感覺私塾裡枯燥無味。不過日子久了,王陽明在枯燥的生活裡找到了新的樂趣,那便是走街串巷的遊玩。

從王陽明的家裡,走到私塾要經過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這條街道上吃喝玩樂的東西應有盡有,他一有時間便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觀察各行各業的人物,看他們如何做事,觀察店家如何叫賣。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有一天,王陽明照舊在商業街街道上游逛,突然看到有一人賣麻雀,麻雀羽毛鮮豔,叫聲悅耳,非常惹眼。

王陽明見狀,非常想要一隻麻雀,但小小年紀的他沒有錢,沒有錢老闆自然不給他,但他又很想要,便講了很多理由,老闆拿不到錢死活不給,最後二人就爭吵起來。

正在吵的難捨難分之時,有一位自稱“麻衣神相”的道士走過來。道士仔細看了看王陽明的面相,非常驚訝地對眾人說了12字預言:“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道士說完,從腰包中拿出錢來,自己替王陽明付了錢,買了麻雀送給王陽明。還摸著小陽明的臉說:“為爾相,後須憶吾言: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毫,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說完這番預言後,道士又認真地對小陽明說道:“孺子當讀書自愛,吾所言將來亦有應驗。”

王陽明自從聽了這位道士的預言後,回到家中認真讀書,後來還練習弓馬騎射,研讀《孫子兵法》、《六韜》、《三略》等兵書。果不出道士所言,王陽明在28歲時參加會試,名列前茅,後參加殿試,被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隨後在工部實習,開始為官生涯。

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37歲時,王陽明在貴州陽明洞研讀《易經》,最後超脫生死之念,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建立了“知行合一”新學說,繼後他又發展到“致良知”的學術宗旨。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不僅創辦學院,傳授“陽明心學”,而且在仕途上也是步步高昇,38歲就接到復官之意,此後一路高升,45歲時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成為手握大權的封疆大吏。

在江西,王陽明一邊用計謀剿匪,一邊傳播心學,很多山匪都被他感化,自願投誠並跟隨他建功立業。更為出奇的是,寧王朱宸濠在江西準備十多年的叛亂,結果被王陽明用了43天,沒等朝廷發兵就給平定了。

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初期,對王陽明特別賞識,不但加官進爵,還讓56歲的王陽明,帶病出徵,赴廣西平叛。王陽明不負眾望,由於叛匪早就聽說了王陽明的厲害,王陽明剛到廣西,叛匪不但投降,還自願跟隨王陽明去平定其他叛亂。

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生前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可惜的是,王陽明在平定叛亂後,在回家鄉的路上去世了。

王陽明不僅在出徵前留下了著名的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去世前,又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去世後,心學遍地開花,不僅風靡大明王朝,還傳遍了世界各地,影響至今。其中,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嚴復、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蔡元培、郭沫若、張岱年、餘秋雨等,都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王陽明買東西不給錢,道士為他相面後,說了12字預言!果然應驗

就連蔣介石,都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而且蔣介石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1969年,在陽明山公園內,又建造了陽明書屋,陽明書屋原為蔣介石的行館, 過去稱為“中興賓館”,1975年之後改稱“陽明書屋”,1997年捐給公園,於1998年正式開放。

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