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武俠電影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二十世紀,一眾動作明星為後世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經典——《少林寺》、《黃飛鴻》、以及由古龍、金庸、梁羽生等人創作的一眾武俠小說的改編作品。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一代動作明星的老去,武俠電影也逐漸式微,雖有佳作,但人才斷檔、武俠電影市場萎縮卻是不爭的事實。

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在很多人看來甄子丹的《葉問》系列應該算是武俠電影最後的輝煌了,但其實甄子丹的葉問系列過於追求武打的場面,缺失了武俠的核心。而王家衛和梁朝偉的《一代宗師》則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武俠世界。

所謂十年磨一劍,這個影片從2001年開始籌備到正式開拍正是花了10年時間。導演張家衛彙集了梁朝偉、章子怡、張震、趙本山、張晉、小瀋陽、宋慧喬等人主演。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都花費了無數時間和精力在裡面。該片講述了民國期間“南北武林”多個門派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武學宗師葉問的傳奇一生。

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一代宗師》,從名字來看,它很容易被人誤會成一部描寫江湖恩怨的武打片,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閃光點有很多,但是最驚豔的那個一定是立意。這部電影的立意會告訴你什麼叫獨闢蹊徑,令人眼前一亮。

同樣是講功夫的電影,《一代宗師》著重刻畫了習武之人對於功夫的理解,繞開了“武打”這個永恆的話題,而始終選擇在思想上抓人眼球。有人評價這部電影——“葉問這塊餅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個手撕鬼子拳打洋人大力士的霍元甲翻版,在王家衛眼中卻是一個武林,一個世界,一段歷史。”我深以為然。

電影中的宮寶森雖然是一名配角,但是他卻間接地影響了電影中所有人的生命軌跡。用丁連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寶森不是想當英雄,是想造時勢。”造時勢一詞實在絕妙,他所造的時勢也正是電影的精髓所在。

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他曾用李存義的一句話“拳有南北,國有南北嗎?”來敲打葉問,希望他不要拘泥於南北之分,而重在武學的傳承;宮寶森也對女兒宮二說過,武學有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在於自己對於功夫的領悟,見天地在於不同流派之間的融合與切磋,而見眾生是指廣收門徒,把武學傳播眾生。一個人若是沒見過眾生,是算不上習得大成的。在當時的江湖大環境中,宮寶森的思想堪稱是劃時代性的——但凡一個人 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的。流派觀念過於嚴重其實不值得提倡。他作為一個載體,代表了電影的核心思想,將中華文化中的包容與大同詮釋得淋漓盡致。

縱觀與“武“有關的話題,大都圍繞著“打”來進行敘述。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很多製作精良的武打片段,它成為了刻畫(而不是烘托)角色的主要手段,甚至於可以從一個人打架的套路、死的快不快來辨別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誠然,功夫的對打是一個熱血、具有欣賞性的過程,可我們往往忽視了“武”的另一面,就是對武學思想層面的理解,而王家衛導演正是抓住了這點。之所以王家衛把電影起名叫做《一代宗師》,必然背後有他的用意。看完電影會知道,一代宗師並不是誰的稱號,而是講了一代可稱為宗師的人。一個人若僅僅會打架,那充其量是個打手,但如果他能對“武”之一字有精闢的、開源性的理解,是為“宗”;如果他肯放眼於天下武林,不拘泥流派,一心發揚武學,那麼便是“師”。

返回頭來想想,是不是大多數觀眾提起一代宗師時的反應也僅僅是“這人武功高強”就到此為止了?這恰巧反映了我們只注重武學技能輸出的部分,卻對其背後的源頭性的靈魂輸出的淡漠。假若武學大家皆抱著寧可斷根絕不“外傳”的心態,那麼中華武學則如無源之水,枯竭是必然的結果。

華語武俠電影最後的巔峰《一代宗師》:王家衛帶你看不一樣的江湖

而《一代宗師》這部電影彷彿一聲警鐘提醒著我們,中華武學,並不特殊在有多能打,而是因為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武藝再高,鬥不過機槍坦克,但不能動搖的是“包容”“大同”“有教無類”的風骨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