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藝人”就是個偽命題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頭部效應”開始流行起來,頭部企業、頭部平臺、頭部客戶、頭部媒體。最近又出現了頭部藝人,一時間“頭部”風靡一時。好像前幾年被推崇的“長尾理論”不存似的。大家紛紛聚焦頭部是因為在頭部領域內,投入產出比相對於尾部來說高很多也快很多。長尾效應強調的是小利潤大市場,頭部效應要的是掙大錢掙快錢。現在很多投資者在投資的時候,只投每條賽道的前幾名也是這個道理。全民追求頭部的結果就是壟斷,結局就是被反壟斷法收拾。舉一個例子,團購網站最初有三千多家,在資本們都追逐頭部的“努力”下,現在基本只剩美團和餓了麼兩枝獨秀。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美團被罰34。42億,餓了麼的母公司阿里巴巴被罰182。28億。

娛樂圈現在熱捧頂流,也是追求頭部效應的一個具體體現。資本追捧所謂的頭部藝人,就是純粹的資本運作。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掙大錢,掙快錢,和追求藝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因此,現在所謂的頭部藝人的定義變成了資本和流量的頭部。來對比一下我們國家對優秀演員的要求:須具有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積累,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形成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藝術實踐經驗豐富,具有很高的專業理論修養和廣博的文藝知識……。是不是很矛盾,很打臉。

現在的內娛完全變成了錢的競爭、流量的競爭。大資本打造大流量藝人,站姐粉絲們打造小流量藝人。藝人們變成了資本的“商品”和變現工具。不知道是藝人們的幸事還是悲哀。對於這種現象,用一句話表達心情“你們玩得開心就好!”

“頭部藝人”就是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