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觸覺依賴的原因分析及家庭小遊戲

關於觸覺依賴的原因分析及家庭小遊戲

有一類孩子,無論走到哪裡,手裡要拿著一個洋娃娃、一塊手絹,或某一樣東西,才能安靜下來。要麼就是,嘴裡必須要咬一個東西,才能安靜下來。晚上要睡覺之前,必須嘴裡咬著什麼,或者手裡拿著什麼,才能睡得著覺。

如果把他們拿的或咬的東西拿走?那接下來就是情緒的爆發,哭鬧就開始了。這種像“戀物癖”一樣的行為困擾著很多家長,因為不想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但是阻止這種行為吧,孩子的反抗情緒和行為又非常強烈,讓家長十分困擾、頭疼。

那麼孩子這種“戀物癖”是不是戀物癖?很顯然,這種行為叫“觸覺依賴”:是指孩子透過不斷尋求手、口腔等觸覺感受敏銳的部位來自特定種物品的刺激,來獲得安慰、鎮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阻止孩子,孩子就會哭,因為拿走的不是這件物品,而是拿走了孩子的安慰和鎮定。

造成這種行為的有兩種原因:

原因一:一歲之前孩子的“吃手” 、什麼東西都放嘴巴里的行為一直被阻止, 導致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孩子會不斷尋求這種感覺,來進行早期感覺缺失的彌補;如果家長早期確實阻止過孩子,那麼可以透過緩解觸覺敏感的方法來解決。

原因二:孩子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在我與家長和孩子的實際接觸中,多數孩子都是由於缺乏安全感,導致出現“戀物”行為的。

很多家長會疑惑:

現在的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家人的照顧、保護也很好,為什麼還會缺乏安全感?

只要生活中出現“打罵”“恐嚇”“指責”“冷落”,無論是家長對孩子做這些,還是當著孩子的面家長之間做這些,都會一點一點毀掉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安全感就像孩子心裡的湖面,原本風平浪靜、波光粼粼,安全開始缺失,水就開始減少,當安全感低到了一定程度,水下的斑駁、不堪顯露出來,這種“戀物”般的自我刺激行為就開始出現了,而不知道原因的家長,直接從孩子的行為下手進行阻止是無效的。

內心安全感如果不提高,這種行為就會一直出現。有“戀物”的孩子,其實是需要觸覺和安全感方面的補足,那麼今天就會給出三種方法,同步滿足觸覺和安全感的需要,這裡先說一下三種方法都一樣的開始:請調整好心情和狀態,放下手機,徵求孩子的意見要不要玩遊戲,如果孩子不想玩,那麼不要強迫著玩;如果孩子願意,那麼就記好此時孩子的眼睛是什麼樣子。

開始選擇下面的任一遊戲:

遊戲一:氣球吹身體

大人先吹鼓氣球,然後鬆手,讓氣球洩氣亂飛,這種會吸引孩子的興趣,然後再次吹鼓氣球,讓孩子放飛氣球,幾輪下來,改為用氣球口洩的氣,對著孩子的身體吹氣,先從手臂、手、腿部、腳開始,再到吹前胸、後背、脖子、臉,遊戲時間半小時起步。

遊戲二:抓癢癢

先從後背、肚皮,再到腋下、脖子,提示孩子可以躲閃,然後家長去追逐,也可以融入捉迷藏內容,遊戲時間10分鐘。

遊戲三:打水仗

溫度合適的話室外最合適,此季節可以在晚上洗澡時,在浴室內進行,準備兩把水槍,家長和孩子用水槍打水仗,浴室內時間不宜太長,夏天室外遊戲可玩盡興。

以上三種遊戲的時間,只是給家長們一個參考,這裡會給到家長們一個標準,來判斷玩沒玩好。那就是玩之前孩子的眼神,和玩之後對比,是不是已經發亮了,孩子笑的聲音也開始興奮,那就說明遊戲的效果到了,此時可以結束遊戲了,把孩子抱在懷裡,對孩子說“我愛你”。此時對於孩子來講,我們之間的開心、快樂,才是愛的感覺,這種愛不僅僅是耳朵聽見的,更是心靈感受到的,這種愛會滋養心靈,讓缺失的安全感得以彌補。堅持每天陪伴孩子玩遊戲,孩子的“戀物”行為,不需要阻止,自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