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寶釧”到“趙盼兒”,內娛影視劇中的情感價值觀是如何流變的?

近日,《王寶釧與薛平貴》這部距今已經十年的老劇意外“翻紅”,引發了全網觀眾的集體考古,代入了現代網際網路語境之後,大家驚奇的發現,苦守寒窯十八年的王寶釧竟然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戀愛腦”,是“心疼男人,倒黴一輩子”的典範案例。

從“王寶釧”到“趙盼兒”,內娛影視劇中的情感價值觀是如何流變的?

影視劇作為映照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它的內容必然需要跟隨觀眾的口味變遷,古早劇集中的情感價值觀經不起當下觀眾的審視,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從女性視角出發,來看一看內娛影視劇情感價值觀的流變歷程。

為愛情?為孩子?No,觀眾喜歡看到角色為自己而活

王寶釧的故事作為流傳已久的經典傳奇,對大部分人來說都耳熟能詳,她本是錦衣玉食的相府千金,卻因為愛上了“乞丐”薛平貴,不惜與家人斷絕關係,跑到寒窯去當乞丐婆,婚後,薛平貴外出打仗,王寶釧苦守寒窯挖了十八年野菜,等來的卻是原配變小三,和十八天的“皇后體驗卡”。

隨著短影片的蓬勃發展,有不少老劇被影視博主拿出來進行“二創”傳播,用經典角色喚醒人們對當時的記憶,但把一部十年前熱播的作品拿到當下的價值體系中來審視,難免會產生激烈的對撞。

在95後、00後這批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且對女性意識接受良好的使用者眼中,劇中所描繪的王寶釧的“忠貞守節”,和薛平貴的“重情重義”,無疑有著明顯的男性凝視的味道,為了虛無縹緲的愛情,把幸福寄託在一個看不到的人身上,這樣的選擇無疑是“毀三觀”的,不值得提倡。

除了意外“爆火”的王寶釧,近年來,古早電視劇中因為“戀愛腦”而被觀眾“審判”的人物其實不在少數,她們的特質可以總結為,在一段沒有雙向奔赴的關係中,不斷的犧牲、付出,為“渣男”放棄自我意志,甚至放棄親情、友情,飽受苦難卻不想辦法走出自設的牢籠。

這樣的角色只要一在社交平臺上被提及,總會讓人感到血壓升高,例如,《天仙配》中為了凡人董永甘願承受剔骨之痛,成為凡人,經歷生老病死、種種磨難的七仙女,《情深深雨濛濛》中為愛不惜跳河的依萍,《裸婚時代》中不聽父母勸說,裸婚也要嫁給窮的叮噹響的劉易陽的童佳倩。

從“王寶釧”到“趙盼兒”,內娛影視劇中的情感價值觀是如何流變的?

還有一類容易踩中當代觀眾“雷區”的角色,就是隱忍賢惠的奉獻型“母親”,她們的出現根植於男性中心主義思想下的家庭倫理,為了一大家子的幸福和睦,一輩子操心勞作、教養子女,是“以夫為天”的“賢內助”。

上世紀80年代《渴望》中的劉慧芳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面對生活的重壓,她選擇委曲求全,承擔所有,盡心盡力的撫養棄嬰小芳,在當時被視為女性的標杆。可惜對95後、00後們來說,這種歌頌苦難的敘事只會讓她們敬謝不敏。

近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則要數《俺娘田小草》中的田小草和《娘道》中的瑛娘。嫁給丈夫李來順的田小草被妯娌和村民各種刁難,但“聖母”的她永遠以德報怨,甚至扛起了家裡的經濟重擔,讓網友直呼“看的好生氣”。

和田小草一樣,瑛娘在嫁入隆家之後同樣秉持著“原諒一切”的順從型婚姻觀,還以“生個兒子”為己任,“我這條賤命算什麼,我一定要為二少爺生個兒子”,“你讓他們用刀開我的肚子,把孩子拿出來,別管我!”,這些令人震驚的奇葩臺詞,瞬間在社交平臺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連《中國婦女報》都發文表示,“《娘道》把毒瘤扮成了鮮花”。

“傻白甜”“聖母心”退場,“人間清醒”都在搞事業

一直以來,女性觀眾作為影視劇使用者畫像中的主力軍,是影響劇整合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也就是所謂的“得女性者得天下”。而在影視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價值觀,也必然會隨著女性觀眾的喜好而變化。

女性主義和平權思潮的日益崛起,意味著“新劇”中很難再出現像“王寶釧”和“瑛娘”一樣的角色,專注於自我成就,不斷打破過往刻板印象的女性形象,才是當前的主流。

這其中有幾個變化十分的明顯。第一,從“傻白甜”到“黑蓮花”。回顧過往,女性角色通常都會被刻畫成溫柔無害,需要人保護的樣子,而95後、00後的觀眾則已經“不吃這一套”了,她們更喜歡看到女主在情感關係中勇敢的掌握主動權,而不是傻傻的被男主PUA,就算是有一點“腹黑”也無傷大雅。

例如《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一句“我天生脾氣爆,不好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波詭雲譎的宮廷中,她有仇必報,絕不手軟,甚至敢於和皇權周旋、對抗,這是在以往的女性角色中很少有的特質。

從“王寶釧”到“趙盼兒”,內娛影視劇中的情感價值觀是如何流變的?

還有《流光之城》中的馮世真,為了復仇,表面知性溫婉的她進入豪門製造混亂,面對愛自己的男主也能毫不猶豫的利用。

第二,從靠男人“開金手指”,到沉迷搞事業。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她們很容易意識到,依靠男性很難真正的實現自我價值,只有在職場中展露頭角,才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所以市場中“事業型女主”的春天隨風而至。

例如《理想之城》中的蘇筱,在以男人為主的建築行業裡,她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從國企小職員一路晉級到建築龍頭企業的主力軍,用實力搏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反而她和男主之間的感情關係就沒有那麼引人注目了。

還有《夢華錄》中的趙盼兒,她和姐妹一起,把小小的茶坊一步步發展為東京最大的酒樓,哪怕在與顧千帆熱戀時,也沒有忘記“女子貴自立,一旦想要依靠別人,就有了弱點”的道理。

第三,做母親也可以不“忍辱負重”。過往電視劇中但凡有涉及到親情或母愛的描寫,總是離不了歌頌“犧牲”,彷彿只有事事圍著兒女轉,全盤放棄自我的母親,才是一個好母親。而縱觀近年來的電視劇作品,有不少已經開始正視她們所經受的辛勞與不公,不再對她們的痛苦視而不見。

例如,《第二次擁抱》中劉豐的媽媽,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幾十年,換來的卻是隻能吃魚尾巴的待遇,感到委屈的她立即把丈夫晾在一邊,到兒子與媳婦家生活。

同時,隨著社會思潮的演變與開放,當下的觀眾已經可以接受不那麼完美,甚至有一些自私的母親角色。

例如《搖滾狂花》中的彭萊,作為一個搖滾歌手,她不良愛好一籮筐,且多年來疏於對女兒的照顧,但為了實現自己的樂隊夢想,她也一直敢闖敢拼,就是這樣一個非典型的母親形象,反而打動了很多人。

從“王寶釧”到“趙盼兒”,內娛影視劇中的情感價值觀是如何流變的?

總而言之,近十年來,女性意識的覺醒,讓觀眾們曾經擁躉的情感價值觀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創作者們要作到“隨風而動”,能夠隨時隨地的體察輿情,甚至對於創作週期比較長的電視劇來說,主創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否則就很難為觀眾們呈現出優質的作品。

畢竟,“王寶釧”作為十年前老劇中的角色,觀眾們只會把她當成一個“梗”哈哈一笑,如果有新劇“膽敢”如此踩踏網友的“雷點”,必將迎來收視率與口碑的同步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