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何綽號“曾剃頭”,真相到底是什麼?

咸豐二年(1852)十二月十三日,湖南巡撫衙門的一封諮文敲開了長沙府湘鄉縣曾國藩的家門,咸豐皇帝給曾國藩發來一封十分緊急的上諭:

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聞其在籍,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何綽號“曾剃頭”,真相到底是什麼?

原來,咸豐二年四月,太平軍會師北上,一路勢如破竹,清軍望風而逃,湖南湖北兩省淪陷。情急之下,咸豐皇帝想起了正在湖南老家守母喪的曾國藩,讓其協助地方官興辦“團練”。雖然此時太平軍已經進入湖北省境內,但是不排除他們會捲土重來,因此加強湖南防務是當務之急。

收到這份諮文,毫無思想準備的曾國藩第一反應是拒絕的。雖然曾國藩一直在家守孝,但是也非常關心各地的戰事,湖北武昌陷落,曾國藩的朋友,湖北巡撫常大淳在城門上吊死,家人一起自殺。曾國藩聽聞這個訊息非常震驚,一方面是出於對好友遭遇的同情,另一方面考慮到國家正規部隊八旗綠營都無法阻止太平軍,自己一介書生,又沒有統兵的經驗,憑什麼能拯救天下。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曆來講究“以孝治天下”,為父母守孝是天大的事。此時守喪為滿三年,如果此時復出,身邊的朋友會怎麼看待他,遠在京城那些迂腐的官員對他又是什麼評價。明朝張居正的遭遇歷歷在目,就算現在可以“奪情”出山,但不保證後面被朝廷清算。而且,曾國藩是因為得罪了咸豐皇帝才被趕出京城的,此時的他已經對咸豐皇帝失去信心。所以曾國藩打算辭去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使。

但是,就在曾國藩寫好奏摺正打算寄出去的時候,湖南好友郭嵩濤到家裡來弔孝,郭嵩濤和曾國藩相識多年,相知甚深。他勸曾國藩出山,說到:你以前總是在信裡抱怨天下太平,朝廷按部就班,死氣沉沉,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無法實現你的政治理想。現在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這不正是你想要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的大好機會嗎?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何綽號“曾剃頭”,真相到底是什麼?

曾國藩一聽,醍醐灌頂,對啊,現在這種形勢,不正是他心中所想、翹首以待,施展抱負的最佳時期嗎?曾國藩打從做官第一天起,就立下內聖外王、匡扶天下之志。他不能錯過如此大好機會,於是曾國藩最終決定,出山為咸豐皇帝賣命。

他不出山則已,出來就想大幹一場,所以一到長沙,曾國藩就展現出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他把全省各地民間團練武裝召集到一起,加以訓練。接著設定了一個“協辦團練大臣公館”,以個人名義向全省釋出公文,要把全省的社會治安工作管理起來。咸豐皇帝“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所以出山伊始,曾國藩即以“巢匪”為首要任務。

曾國藩在湖南省內接連發動幾次剿匪戰役,大獲全勝,各地土匪不敢再出頭活動,湖南的形勢穩定了下來。接下來,曾國藩又把工作重點放在除暴安良,打擊地方黑惡勢力上。

曾國藩成立了一個湖南省社會治安嚴打指揮中心:審案局,並以審案局的名義在湖南省內釋出了一道《與湖南各州縣公正紳者書》,宣示除了土匪外還要嚴辦三種人:

第一,素行不法,慣為猜賊造言惑眾者。

第二,逃兵、逃勇,“經過鄉里劫掠擾亂者”。

第三,匪徒、痞棍,“聚眾排飯(即吃大戶),持械抄搶者”。

曾國藩說,這幾類人,行為惡劣者,可以“格殺勿論”,“就地正法”。也就是說,但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搶劫犯被抓獲,不用經過當地“派出所”,直接送到審案局。送來的人,一不需要參照法律,而不需要任何實際證據,只憑舉報人口頭為證據,稍加審訊,立即砍頭。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何綽號“曾剃頭”,真相到底是什麼?

審案局才成立四個月,戰績輝煌:斬立決犯人一共一百四十名,仗斃二名,監斃獄中三十一名。也就是短短的四個月,曾國藩就親自殺掉了一百三十七人。湖南各地在他指示下殺掉的人數,應該比這個要多得多。多於那些罪不至死的地痞流氓,抓獲之後,被曾國藩上枷扔進木籠遊街,游完之後也不把人放出來,直到他們餓死、渴死、累死。曾國藩鐵血殘忍的手段令人髮指,所以當地百姓就送曾國藩一個綽號“曾剃頭”。

曾國藩認為治亂世雅用重典,他現在殺的這些人,在以前早就該殺了。太平天國起義,正是因為地方官不負責,拖延治安案件不及時處理,對地痞流氓殺的太少,以至於讓地方黑勢力不斷髮展壯大,才造成今天不可收拾的局面。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何綽號“曾剃頭”,真相到底是什麼?

曾國藩恐怖的政策確實收到了一時之效,各地土匪不敢再輕舉妄動,社會秩序迅速安定下來。曾國藩心想,如果天下能太平,他不怕揹負殘忍好殺的罵名。殘忍好殺一度成為軍旅時期曾國藩的座右銘。

曾國藩就曾下令,“於投誠之賊,兇悍者一概殺之”,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殘忍,比他弟弟曾國荃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剃頭”綽號,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