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國家有國家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則,企業有企業的規則,就連校園也有規則。規則的制定就是為了維護秩序。

秩序維護好了,就便於管理國家、企業和校園。可是規則該由誰來制定呢?

一般來說,校園規則由校方和教育有關部門制定。如果讓學生自己來制定規則,那又會是怎樣?

2003年上映的瑞典影片——

《校園規則》

(《Ondskan》)講述的就是由學生制定規則的校園生活。當曾經的施暴者被欺凌,他將如何反抗?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艾裡克和他的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並不代表他就生活的幸福。在男權社會下,家裡由繼父說了算,而這個繼父又總是會對艾裡克皮鞭伺候,母親對此也無可奈何。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在家忍受繼父的皮鞭,在校艾裡克就透過拳頭髮洩到其他人身上,屢教不改終於被校方開除。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為了讓艾裡克能順利畢業考上大學,母親只好砸鍋賣鐵送他進入貴族私立寄宿校園。

在這所寄宿學校裡,大多是貴族學子。高年級學長有權利處罰“犯錯誤”的學弟,有沒有犯錯,校長老師說了不算,而是有學長們來決定。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簡而言之,學長有權利欺凌低年級學生,而低年級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懲罰。

如果你不願意接受懲罰,那你可以站在鬥場上和學長還手,不過必須是一對二,這樣的下場是會被揍地更慘。

所以,由學長說了算的校園規則就形成了。

新生艾裡克很快就成為學長們新的欺凌物件之一。

“可以被捱打,但是你不能侮辱我的自尊”。

這是艾裡克進校之後唯一的底線。

可是這在學生會會長約翰眼裡,就成了違反規則的典型。艾裡克理所應當成為被欺凌的重點物件。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而艾裡克為了能夠順利畢業,不能再使用暴力反擊,只能忍受被欺凌,卻又不服輸。

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學期,學長們將視線轉向了艾裡克的朋友皮埃爾,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艾裡克折服,最後逼得皮埃爾退學。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朋友愛人相繼離開,艾裡克再也忍不下去了。

在鬥場上以一對二,打斷學長的鼻子和胳膊。

當他掄起大棒準備砸下學長約翰的身上時,約翰害怕地嘔吐了。

沒有了權利,沒有了團體的“抱團取暖”,以約翰為代表的施暴者只有懦弱的本質。

而最終艾裡克沒有將棒子揮舞到學長身上。

暴力固然是一個好東西,可是並不能崇尚暴力。這是艾裡克在校園裡掙扎和反思得出的結論,此刻他已經不再是隻會用拳頭解決問題的毛頭小子,他懂得控制住情緒,開始真正的成長。

與其說這是一部反抗校園暴力的影片,不如說是革命片。

在校園裡形成的固定規則無人敢打破,反抗與否都會遭到更嚴重的欺凌,所以不如默默忍受。等到升入高年級,自己忍受的暴力再傳遞給新生,以此無限迴圈。

而艾裡克就像一個變革者,打破這一固定規則。

他成為變革者,源於他本身的無路可退。

繼父的家暴,校園的暴力,讓他無可奈何又沉淪其中。當進入寄宿學校時,他以為自己會擺脫糟糕的家庭,卻不想步入另一個深淵。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唯一的目標就是“不能退學”,所以只好從施暴者變成受害者,身份的轉變也讓他心態發生改變。

暴力,是權利的象徵,也是懦弱的表現。只有弱智才急於用暴力武裝自己。

家庭的不堪和校園的欺凌,終於導致他意識的覺醒和自我的解救。

面對繼父的皮鞭,再也不是背對著接受,而是正面反抗。

當他最後騎行在陽光下,代表的正是他充滿希望的未來。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規則可以束縛行為,也可能導致暴力的滋生。所以,當規則已經不足以起好的作用時,就要進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