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寶寶出牙時該做的事, 只說一遍

4~10個月是寶寶的出牙期,大多數寶寶會在6~7個月之間萌出第一顆乳牙,通常先是下面中間的兩顆門牙,然後是上面的4顆門牙。出牙階段,新媽媽一定要照顧好寶寶的乳牙,儘量避免牙齒不愛的食物、正確護理寶寶的乳牙。

1出牙前的保護

新媽媽們記住啦,真正的口腔保健從寶寶出生後不久就開始了。

在寶寶長牙前或者乳牙剛萌出的時候,父母應在餵奶後或睡覺之前用溫熱水浸溼的消毒紗布卷在手指上,輕擦寶寶口腔各部分黏膜和牙床,以去掉殘留在口腔內的乳凝塊,以促進寶寶牙齒健康快速的生長。

如果覺得每天清理比較麻煩或擔心操作不當損傷口腔黏膜,睡前或進食後給寶寶喂少許開水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寶寶的出牙徵兆

流口水

出牙前2個月左右,大多數寶寶就會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新爸媽如果仔細檢視寶寶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區域性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控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

輕微的咳嗽

出牙過程會分泌出較多的唾液,過多的唾液會使寶寶出現反胃或咳嗽的跡象。但只要寶寶不是感冒或過敏,就不必擔心。

啃咬

寶寶出牙最大的特點,就是啃咬東西、咬自己的手、咬新媽媽的乳頭,可以說,只要看見什麼東西,就拿來放到嘴裡啃咬一下。其目的就是想借啃咬的施力,來減輕牙床下長牙的壓力。

疼痛

疼痛和不舒服,是出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疼痛的原因,是因為牙床發炎,而發炎是柔軟的牙床纖維對付逼近的牙齒唯一的辦法,尤其是長第一顆牙及臼齒時最不舒服。

易怒

當齒尖愈來愈逼近牙床頂端,發炎的情況愈嚴重,不斷的疼痛使寶寶變得易怒和煩躁。

拒絕進食

長牙的寶寶在餵奶時,常變得浮躁不定。

因為很想把個東西塞緊嘴巴而顯得急欲吸奶,而一旦開始吸奶又會因吸吮而使牙床疼痛,於是就拒絕進食。

不眠

寶寶不只是在白天長牙,晚上也一樣在長。寶寶常會因牙不舒服而夜裡睡不踏實甚至煩躁。這種情形多發生在長第一顆牙及臼齒時。

牙床出血

有時候,長牙會造成牙床內出血,形成一個瘀青色的肉瘤。一般冷敷可以減輕疼痛並加速內出血吸收消失。

育兒|寶寶出牙時該做的事, 只說一遍

3牙齒護理要點

給東西讓寶寶咬嚼

咬嚼可以減低壓床的疼痛,尤其是咬嚼冰冷的東西。新爸媽可以把涼一點的香蕉、胡蘿蔔、蘋果,還有消過毒的、凹凸不平的橡皮牙環或橡皮玩具等,讓寶寶咬個夠。但不管讓寶寶咬什麼,都必須是在寶寶坐立的情況下,並有大人在旁看護才行,以免發生危險。

按摩

當寶寶煩躁不安而啃咬東西時,新爸媽不妨將自己的手指洗乾淨,幫寶寶按摩一下牙床,剛開始因為摩擦疼痛,寶寶可能會稍加排斥,不過當寶寶發現,這樣做疼痛減輕了後,很快就會安靜下來,並願意讓新爸媽用手指幫他們按摩牙床。

育兒|寶寶出牙時該做的事, 只說一遍

4糾正兩種傳統錯誤觀念

錯誤觀念1:家長咀嚼好食物喂寶寶吃

正常情況下,口腔中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即使刷牙也不能把他們完全清除。當家人患有口腔疾病時,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會更多,如果寶寶吃了被家人咀嚼過的食物,會將這些致病微生物帶入體內,存在潛在的患病風險。

所以,建議還是給寶寶多一些咀嚼訓練,因為咀嚼運動可以刺激面部骨骼的發育,使頜骨和牙弓的關係保持正常,有利於牙齒萌出,還能為日後恆牙保持正常排列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同時,隨著月齡的增長,當寶寶的齒齦黏膜變得堅硬起來時,新媽媽一定要及時給寶寶提供半固體或固體食物,讓寶寶用齒齦或牙齒來咀嚼食物,使咀嚼功能得到訓練。

錯誤觀念2:乳牙反正會被換掉,有了齲齒可以不理會

雖然乳牙會替換成恆牙,但是換牙並不是短期內完成的,大多數兒童在11~12歲才換掉最後一顆乳牙。如果乳牙患了齲齒不去治療,不僅咀嚼功能會收到影響,還可能造成壓根反覆發炎,使新長出的恆牙表面坑坑窪窪、有色斑,甚至導致恆牙生病,造成牙髓壞死或形成牙根尖周膿腫等,有的還會誘發面部感染,引起面部腫脹。

此外,乳牙出現齲齒後容易過早脫落,使得兩側相鄰的牙齒向空缺處移位,當恆牙萌出時會受阻或導致位置異常。同時,長期使用單側牙齒進行咀嚼也會造成面部歪斜。

若是乳牙患病後引起殘缺不全、變色、變黑等情況,還會影響寶寶的發音和美觀,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所以牙齒保護要從乳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