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我們的家鄉湖南,自古被稱作魚米之鄉。瀟湘四水匯入洞庭,湖湘萬物受其恩惠,湖南人的米食文化,就在一陣稻香間悄然發展。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源於對米食的熱愛,湖南人對米食也展現了出其極致的創造力。這種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進行食物烹製的飲食文化現象,充分展示了湖湘飲食文化特色。湖南人的主食中,少不了米食的蹤影,米粉、燒賣、米糕、糖油粑粑、白粒丸等等,花樣繁多,米香四溢。但好吃愛吃的湖南人絕不滿足於主食和各色琳琅的米食點心,以米入菜,則是湘人對米食的最高敬意。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米粉肉

以米入菜,通常情況下都與肉類搭配在一起,增加成菜的香味。雖說大多數時候都是充當配角,但米的風味絲毫不會被掩蓋。在烹飪應用中,湖南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方式來將米更好地融入到湘菜中。其中最基礎、又最具普遍性的以米入菜的代表則是米粉肉,同時也是家家戶戶都能夠呈現的簡單美食。在郴州,幾乎除了雞以外的肉類,都可以加米粉來製作。將糯米與各色香料一同入鍋煸炒,炒香後打成米粉,裹在肉上蒸制,又或入鍋燒製。米的加入使得成菜香味四溢,每逢佳節聚會,拿出這麼一道菜品顯得隆重又大氣。用最少的調味方式、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呈現出食材最佳的本味搭配。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米麩螺絲

同樣在湘南地區,衡陽人拿手的麩子肉,則有著更加複雜的處理方法。將磨好的糯米粉、粘米粉、紅米粉拌好後用小火炒香製成麩子肉粉備用,再均勻地粘在醃製好的肉上。隨後,碳火則是麩子肉的靈魂所在,將麩子肉用碳火燻幹,此時應注意火不能太大,以免燒糊影響成菜口感。熏製過後的麩子肉不僅米香四溢,還染上了一層迷人的煙燻味。半成品完成後,即可用蒸、煎等多種方式呈現。如此迷人湘南風味,唇齒留香,肥而不膩,更有詩云:片片紅雲落玉盆,糯粘麩子夾肩豚;農家大嫂精心制,湘楚如今古法存。除此之外,衡陽還有將米粉與螺螄一同燉煮的做法,成菜米香撲鼻,米粉的粉糯與螺螄的嚼勁同時呈現,一碗下來既滿足了口欲,也能飽腹。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米辣子肥腸

個性豪放的湘西人則不像湘南人那樣溫婉,

“無酸不食,無辣不歡”是他們的宗旨,發酵則是他們處理米類的最佳方式。湘西人會將大米或苞谷等米類和辣椒一起入壇發酵製成米辣子,這是土家人最好的調味品,歷久不衰,延綿至今。

米辣子

與其他食材搭配,能帶來獨具特色的酸爽風味,讓普通的菜餚遠離平淡無奇。

又或是直接將糯米粉和粘米粉與豬肉混合入壇,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後形成肥而不膩、獨特酸香的罈子肉(湘西酸肉)。在湘西,做出的罈子肉好不好,更是衡量一位土家女子是否賢惠的標準之一。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米漿三寶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小米煮桂魚

洞庭湖邊,岳陽樓下,一道新派湘菜小米煮桂魚,則將洞庭湖區飲食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口感細膩的

小米

與魚肉堪稱絕配

,一邊全身心地呵護桂魚肉的細嫩,一邊高高地捧起桂魚本身的鮮香,以自身的醇厚,默默吸納著魚類特有的魚腥,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高溫下相互交融,使得小米湯底愈發醇厚而鮮鹹,從而成就了一道靚麗

食。

在長沙,則有融合了各系所長,米食文化集大成者

——米漿三寶。取南洞庭魚蝦之精華,海貝、菌菇之鮮美,配以海水稻米熬煮成的濃粥,既保留有湖湘洞庭魚鮮風味,又加入了鮮美海味,成就一款米食文化的盛宴。

以米入菜,是湘人對米食致上的最高敬意

酒釀豬腳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以米入菜的範例,例如用蒸熟的米拌上酒酵發酵製成的酒釀,清甜醇香,與肉類搭配既能增添風味又能去除肥膩。在此不一一列舉。

湖南人對米類的特殊情感,在湘菜菜品的傳承與創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最普通的米,在湘人的智慧催生下,也能在各色食材中脫穎而出,米香四溢,令人戀戀不忘、魂牽夢縈。

而這樣的米食文化,只是璀璨湘菜基因中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