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關,興寧人榮歸故里的彰顯之地

興寧古城建成於明成化年間(1467年),由知縣秦宏奏報朝廷核准重建縣城,改土垣為磚城。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個城門樓。

民國以前,興城四城門外有四關。東為保障關,南有大南關,北曰天樞關,西乃永泰關。現存的僅有永泰關,是興寧西線古道進入興城的通關入口。

永泰關,興寧人榮歸故里的彰顯之地

永泰關近觀

明清時期,從縣前鋪——新西門——西河橋——河背街——永泰關——茶亭下——大王屋——大草坪——福興五里都屬於西線古驛道,大概在2公里左右,沿線水草豐茂,為牧馬場。再後,則建有豆腐街。

清末,沿驛道兩旁建起了眾多店鋪,形成河背街,雖歷經滄桑,但古蹟猶存。街道雖窄,卻滌盪出一份悠遠、簡約和厚重,與周圍的碧綠田野渾然一體,展現著古驛道上五彩斑斕的生活畫卷。永泰關和古街道約 800 米及其街上老店鋪 ( 民國以前興建 ) 400 多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西效的永泰華庭之名就源於永泰關。

永泰關,興寧人榮歸故里的彰顯之地

永泰關關名

過西河橋往西約500米,即舊時離鄉歸故的地標永泰關。永泰關是關而非門,當今有人將之視為西門,實繆也。

在舊時興寧,過了“永泰關”。就叫出門闖世界了,送行的人到了永泰關也就要止步了。親友依依惜別,一步三回首,揮斷離愁,收起鄉愁。待到他鄉遇故知,淚眼婆娑相叮嚀:興寧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過了關,出了門,一生漂泊,四海為家。闖蕩江湖無歲月,煙波疊疊家何在?歷經艱辛,至老還鄉時,又有多少人能夠重過此關呢?

永泰關,乃是舊時地方官吏迎接上級的守候之地,經由此關將上司迎入城內。據聞,當一個人業有所成,衣錦還鄉之時,便可雄赳赳氣昂昂地透過此關,彰顯自己氣派,向鄉里宣告自己的榮歸故里。

永泰關,興寧人榮歸故里的彰顯之地

永泰關聯額

歲月悠悠,黯淡了往日的刀光劍影,殘破的關樓上,蒼勁的“永泰關”依然透出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仿如永不歇止的源泉,不斷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背井離鄉的興寧人,從外面帶回來一批又一批的財富,一行又一行的回到永泰關,在鄉人面前春風得意。然而,外來的血液終究不能從骨子裡撬動興寧的發展,沒有自己的造血機制,興寧的繁榮終歸是曇花一現,不能長久。

興寧從來都是人傑地靈、藏龍臥虎的一方寶地。正如清朝舉人陳芳傑擬就的關頂聯額:

額:文閣

聯:七翟耿長庚,福星載路;五雲昭大甲,多士登瀛

2019已經過去,鼠年春節很快就要到來,衣錦還鄉的興寧人,穿過永泰關,你就是榮歸故里了,2020的興寧需要你們。

永泰關,興寧人榮歸故里的彰顯之地

永泰關遠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