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擺脫“不好意思”,生活就沒意思了

再不擺脫“不好意思”,生活就沒意思了

小張在一家中型公司工作,平日裡為人友善、陽光禮貌、業績也算得上可以,可總是有些無關的事情出現,使他不能專心自己的事。

由於比較愛運動,同事們經常要他路上給自己帶東西,結果一路大包小包,運動體驗感極差。

不想參加沒必要的聚餐,每次想要推脫,都因領導的兩句話就不好意思不去了。

明明不愛喝酒,朋友一說“不喝就太不夠意思了啊”,他就很難拒絕。

自己想做好事業,完全不想談戀愛,可每次看到長輩給介紹相親時都苦口婆心,他都很不情願地去了。

再不擺脫“不好意思”,生活就沒意思了

小張總是“不好意思”,這不但影響了他的生活質量,還造成了無形的心理壓力。

修正這三點,讓“好意思”趕走“不好意思”。

自我意識弱,想得到外界肯定

社會關係中我們都渴望和別人建立關係,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想得到別人的承認。這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卻不那麼容易把握好“度”。這種渴望一旦過了頭,就很容易失去自我。因為害怕自己的價值不被肯定,便對別人的要求開始“不好意思”不做,淪為他人的“服務生”。

再不擺脫“不好意思”,生活就沒意思了

尼采說過: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 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靠別人得來的價值感,別人走的時候也會一併帶走,只會留下“不好意思”的後果給你獨自承擔。

你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也沒人會主動送上你需要的東西來。好意思一點,先己後人一點都不可恥。

再不擺脫“不好意思”,生活就沒意思了

太過善良,總是想著別人

善良本來是多麼閃亮的優點,但太過善良,就成了“濫好人”。

想著別人、幫助別人是好事,但前提是真的是“幫助”,而不是去做本該是他分內的事。

如果有人人說不想工作,請你去幫他做工作吧,然後薪水他來拿,沒人會去的。到了不那麼涇渭分明的“分內之事”,“不好意思”可能會讓善良被無情消費。

工作時間,完成既定任務是接受任務的人該做的事;聚會時,召集人們來參加是舉辦者分內的責任;甚至到請客吃飯,請不請的到有時都看本事。

請你做某事的人,才是該表示不好意思的一方。你答應了,他們應該不好意思佔用了你的時間;拒絕了,應該不好意思自己提了讓你不方便的要求。如果他懂得尊重和感恩的話。

如果他們不懂感恩……善良是個好東西,難得擁有,能不能對它好點?

再不擺脫“不好意思”,生活就沒意思了

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小張還是小小張的時候,父母老是要他聽話,對他說不聽話就不愛他。成長過程中也是如此,每當小張自己想做的事情和父母的意思發生衝突,父母就不給他好臉色。弱小的小小張無法違抗父母,只得順從,卻在無意識中讓自己的個性陷入了壓抑。

父母的行為造成了小張習慣於“討好”,對小孩子來說,不被父母愛是很可怕的事,哪怕犧牲自己的真實訴求也要避免其發生。害怕不被愛已成習慣,直到獨立生活以後,討來了無數煩惱。

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雖然是已成定局的“過去”,卻並不是不可改變的。

相似遭遇千千萬,各自的個性同樣與眾不同。

過去的經歷可以作為自己現在為什麼不好意思的華麗理由,卻並不能讓心態的環境變好。長大了,人生便是可選擇的。

相似的背景下,有人選擇墮落,有人選擇奮進,;有人得過且過,有人努力改變。

你願意選擇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