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地圖丨臘肉炒豆絲,當之無愧的美食界平民英雄

提到湖北的美食,你會想到什麼?

熱乾麵、周黑鴨、洪湖野藕、洪山菜薹、宜昌臍橙、恩施小土豆……

美食地圖丨臘肉炒豆絲,當之無愧的美食界平民英雄

這些早就已名聲響亮的大佬,用實力為湖北在美食界的地位撐起了一片天。但實際上,湖北還有一種特色美食時常被人遺忘。

“切面豆絲幹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早在清朝《漢口竹枝詞》中,就出現了豆絲的蹤跡,且和熱乾麵齊名,是早年武漢人的過早標配。

豆絲早早成名,現在在市面上卻很少見,很大程度上與其複雜的製作工藝有關。

美食地圖丨臘肉炒豆絲,當之無愧的美食界平民英雄

道道工序,背後是對傳統手藝的堅持和熱愛

綠豆如何切成絲?纖纖玉手巧為之。

豆絲,顧名思義,用綠豆黃豆切成絲,聽起來就很不可思議,但是吃貨的力量是無窮的。到了冬天,進入農閒季節,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就開始有時間慢慢琢磨豆絲怎麼做,怎麼吃。

湖北以黃陂豆絲最為有名。從豆到絲,要把大米、黃豆、綠豆按照比例,經過磨、攤、涼、卷、切等十餘道工序製作而成。

其中這3種原料混合的比例很有講究,多了少了,哪怕細微,味道都大有不同。所以家家戶戶做的豆絲都自成一派,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和秘訣。

除了比例,還講究食材。陳年的米是會被鄙視的,得用早穀米,且綠豆要浸泡去皮,否則會影響豆絲的口感和色澤。

美食地圖丨臘肉炒豆絲,當之無愧的美食界平民英雄

原材料到位了,對硬體和技術的要求也不能低。

把浸泡了一晚上的黃豆等磨成米漿,就到了最考驗技術的攤豆絲環節。

首先硬體得用土灶,柴火攤出來的豆絲更香。

一般每戶人家做豆絲的主力都是固定的,因為柴火灶不好控制火候,想在柴火灶上做豆絲,這個人得手腳快、不怕燙,相當需要經驗。拿個小碗盛滿米漿,沿著鍋邊轉著圈往裡倒,用平鏟飛快麻利地把米漿刮勻,不然被灶火烤乾了可不好吃。

攤好的豆絲起鍋放寬闊的案板上攤涼,捲成筒了再切絲。切寬了難煮熟,窄了容易斷,所以我們平常看到的豆絲都是差不多粗細,這可能是江湖上豆絲手藝人們的默契。

最後,豆絲要品質好,首要得曬夠太陽,沒被陽光充分親吻過的豆絲是缺少靈魂的。將攤涼後的豆絲在陽光下暴曬2天,就可以儲存好幾個月。

下雨不做,颳風不做,陰天不做。因此在多雨的地區,哪怕有再好的原材料,再精確的配方,也做不出好吃的豆絲。

美食地圖丨臘肉炒豆絲,當之無愧的美食界平民英雄

蒸炸煮炒樣樣行,真正的美味經得起多種烹飪手法的考驗

默默無聞的豆絲堪稱美食界的平民英雄,嘗過就不會忘。

一種美食想要征服廣大吃貨們,吃法必然得要多樣化,蒸炒炸煮樣樣不能少。

蒸和炸雖不是豆絲的特長,比較小眾,但也絲毫不影響它的受歡迎程度。

一般是在粉蒸肉下面用豆絲打底,蒸肉蒸出的油和豆絲完美結合,使這兩種原本不相干的食材都更加美味了。

炸豆絲還是小時候才嘗過的美味,村裡來了炸米泡的,家長都被我們這群小孩纏著一起炸點豆絲,成品像芍片,竟是出乎意料的美味。

煮和炒是豆絲最常見的吃法,也是豆絲的拿手絕活,基本上登場就是全場的絕對王者。

見慣了牛肉粉、熱乾麵、炸醬麵,在攤子上見到豆絲,常常令人驚喜。來一碗煮的軟爛的豆絲,放點雞蛋和青菜,不需要太多花裡胡哨的調料,就可以暖呼呼一碗下肚,軟軟糯糯。

美食地圖丨臘肉炒豆絲,當之無愧的美食界平民英雄

臘肉炒豆絲是湖北冬日美食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在燒烤店宵夜攤,會吃的人第一道就是點臘肉炒豆絲,哪家館子要是沒有這道菜,下次宵夜就不會再考慮來這裡吃了。

加一些大蒜葉,臘肉的鹹香和豆絲的香味混合,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說是炒豆絲不如說是炕豆絲,枯脆枯脆,壓根不是主食,反倒像零食一般吃起來頗有樂趣,一口接一口。

美食是可以吃下去的幸福記憶

現在製作豆絲的工藝很大部分都被機器代替和簡化了,但是傳統手藝製作出來的豆絲,才屬地道風味。

畢竟,豆絲常有,而兒時圍爐聚堂的歡鬧不再有。

關於豆絲,每個人喜歡的吃法各有千秋。我最愛的還是寒假的早晨,端坐在飯桌前,媽媽端上來的那碗熱乎乎的美味。

這份在冬天出現的美食,讓冬天也變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雖冷,但足夠味美。

今日話題:豆絲你喜歡吃枯的還是軟的呢?

捷貓優選,品味天然。

把生活編成故事,用美食治癒生活。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