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原創 安妮 More城讀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這條曾被冠以法國將軍名字的路,在陳丹燕筆下,飄浮著埃及香菸、法國香水的混合氣息,有薄薄陽光的下午在這裡逛街,是“上海絕大多數女子的享受”。

它曾領略過莫奈特展的萬人空巷,也仍佇立著中國首家愛馬仕之家的無上奢華,然而,在數十年的光陰中始終被長長的排隊人群包裹的、人氣最旺的所在,卻是一個叫做“哈爾濱食品廠的”老字號。

這座見多識廣的城市,為什麼會“傾倒”於來自遙遠北方的口味?那一抹濃郁的奶油香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穿越86年漫長歲月沉澱為上海人心頭酥軟甜香的溫馨回憶?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在哈爾濱找不到的“哈爾濱食品廠”

“我去逛淮海路。我知道在上海人眼裡,南京路其實老土。”

第一次來上海是本世紀初,那時剛看了姜豐的《情人假日酒店》,知道了淮海路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

當我如朝聖般站在美女作家筆下“最能展現都市風情”的街,在玻璃櫥窗璀璨的讓人睜不開眼的伊勢丹和太平洋百貨中間,一個叫做“哈爾濱食品廠”的門面,成為整條街唯一一條需要排隊入內的店。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圖片來源:新聞晨報《周到》

興沖沖排隊入內,滿眼都是各色奶黃色的甜點,全無印象中哈爾濱食品的影子,作為一個哈爾濱人,自然大失所望。

在淘寶還沒“出生”的年代,故鄉食物裡的溫厚風土是遠方遊子的鄉愁慰藉,對於哈爾濱人而言,最能代表哈爾濱食品的,是由哈爾濱紅腸統領的哈爾濱熟食,比如紅腸、幹腸、粉腸、松仁小肚、松花雞腿、菠蘿肉、棒肉、金絲卷,若是烘焙和甜品界,首當其衝的也是列巴、沙一克、酒心巧克力,秋林、馬迭爾或是華梅西餐廳出爐的果脯麵包。

所有這些,在這間名為哈爾濱食品廠的老字號裡,統統找不到蹤影。而在哈爾濱的大街上,也找不到一間名為“哈爾濱食品廠”的商店,以至於許多年來,這間店在我心中留下了“大興”的印象,直到前幾年採訪上海社科院的一位老師,方才解了盤桓多年的疑惑。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出身哈爾濱的哈爾濱食品廠

哈爾濱食品廠的年份可以追溯到86年前,1936年,山東人楊冠林在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603號開設了一家“福利麵包廠”。

楊冠林曾在哈爾濱和海參崴做過學徒,以製作俄式點心為生,來上海開店後,他將原本口感偏硬的俄式麵包和糕點,改良至上海人更接受的鬆軟度。僅僅數年,他將店鋪在原址擴大,並改名為“哈爾濱食品廠”,以此向他年輕時作為學徒生活過的城市致敬。

哈爾濱食品廠的

前身“福利麵包廠”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為什麼來自哈爾濱的口味會在上海風靡?追溯歷史,會發現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關。看似相隔數千公里的上海和哈爾濱,都是在近代崛起,前者於1843年開埠後成為中西交流的大港,後者於1897年中東鐵路動工後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陸上樞紐,一個見證海事時代的尾聲,一個親歷火車時代的轟鳴,各自以小碼頭、小漁村的身份,出落成為華洋雜處的世界主義城市。

1920年代,詩人徐志摩赴歐洲遊學,便分別走過經陸路與海路這兩條路線,而在他之前,飽受一戰炮火的歐洲流亡人士、富有冒險精神的猶太貴族,已然逆著他的方向彙集在哈爾濱與上海——歐亞大陸的陸上樞紐與海上樞紐。在哈爾濱,猶太裔商人留下了馬迭爾賓館,在上海,猶太裔貴族留下了和平飯店;巴洛克、文藝復興、折中主義的建築成為兩座城市的早期建築精華,也為之奠定了中西合璧的城市底色。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曾考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大批俄國貴族流亡上海,到1936年,法租界外僑中的俄僑佔50。6%。這些俄國僑民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的甚至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家,如作曲家齊爾品、鋼琴家扎哈羅夫、美術家愛羅先珂等。

漂泊在外的人們為城市帶來了屬於故鄉的口味。哈爾濱中國大街(現中央大街)周圍,塔道夫、露西亞、華梅等俄式西餐廳星陳霧列,而在上海,不僅扎堆出現了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館、文藝復興、拜司飯店等四十幾家俄式餐館,更將俄式名菜羅宋湯改良為海派西餐的代表作,成為代表上海特色的經典口味。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紫色所圈地段為羅宋大馬路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羅宋大馬路上的俄菜館、咖啡館等

世界主義公民的口味

在遙遙的八十多年前,去西菜館用餐對很多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西式甜點成為世界主義公民的通往世界的一扇窗,許多在哈爾濱食品廠排隊的老人表示,平生沒有出過國門,卻一生要擁有外國口味。

中式傳統點心分為京式、蘇式、廣式、揚式等幾大門派,無一例外以糖漬的各種餡料為主打,以豬油或香油調香。這是因為長城以內以農耕文明為主,奶源有限,奶製品不能作為“閒食”的主角。

隨著國門洞開,在上海、哈爾濱這種外籍人士聚居的樞紐城市,以黃油為主打的西式甜點侵佔了中國人的味覺,成為幾代人甜蜜的童年回憶。後來,歷經抗戰及百廢待興的建國之初,各種物資匱乏的年歲裡,哈爾濱食品廠成為記憶中最豐盛的甜美、上海小囡童年時代的集體憧憬。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上海哈爾濱食品廠一款登上過“珠峰“的麵包

“當時36元工資,一隻純奶油蛋糕(就是白脫蛋糕,鮮奶油蛋糕是後期開發的)就要18元,做人家的上海人是捨不得買的。逢年過節買一點散裝西點,是招待貴客用的,掉下來碎的,才是饞嘴小孩的福利。”

在許多老上海的記憶裡,“哈爾濱”蛋糕是上檔次的禮品,戀愛中的小年輕也會用來討好心儀的女孩,一位記者就曾有過關於“哈爾濱”的甜蜜回憶:“1976年,我很幸運地找全了8分錢,可以買一隻蘇蛋麵包(麵粉、黃油、雞蛋製成的麵包)。那時已經‘上調’回滬的未婚妻常常到我家裡來讀書,一讀讀到晚上8點,我就到哈爾濱食品廠去。那時熱麵包正好出爐,要排很長的隊才能買到。”

海派西點特別迎合上海姑娘的精緻口味,意識到這一點,哈爾濱食品廠果然開發出一款叫做西番尼的蛋糕,加果醬多層蛋糕,上覆以厚厚一層巧克力,與上海話“喜歡你”諧音,許多害羞的小夥子就是藉著這款代表了濃情蜜意的蛋糕,傳達出愛的宣言。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上海哈爾濱食品廠的經典美食

記憶中的甜美香氣

“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

在天津長大的張愛玲,始終惦記著童年家鄉那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我記憶中那一抹甜香來自哈爾濱秋林公司,由俄國人伊萬·雅闊列維奇·秋林創辦,1904年,在哈爾濱大直街大體相當於上海淮海路的地段修建了新藝術風格的大樓。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明信片上的秋林公司

和哈爾濱食品廠一樣,秋林公司也是“前店後廠”模式,在我童年時代,同時兼任哈爾濱最有影響力的百貨商店。那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尾巴,買果脯麵包的隊伍從一樓排到二樓,待到九十年代中,秋林在我家附近開了一個麵包房,每天下午放學排隊去買新出爐的奶油小麵包。隊伍不長,因為限量供應只夠幾十個客人“享用”。曾經聽到有人抱怨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店員說師傅一天只能做兩爐,數十年技藝淬鍊,手工製作,註定了不能批次供應。

在上海,哈爾濱食品廠也堅守著手工製作的光榮傳統。除了攪拌機和烤箱兩種“機械”,所有工序均是由經驗豐富的西點師傅用傳統手工完成,諸如杏桃排這種明星產品,由專門的生產小組裡擁有幾十年糕點製作經驗的師傅全手工製作完成。

曾經和上海的小夥伴交換過童年的“甜蜜”記憶,讓我印象深刻的甜點是秋林的奶油泡芙,而他的童年OP(only pick)是哈爾濱食品廠的蝴蝶酥。關於拿破崙蛋糕的記憶倒是出奇一致,磚頭般厚重的造型,帶來的是沉甸甸的滿足感,那一口咬不到邊際的千層酥皮、奶油、吉士醬,混合著香草與甜杏仁的氣息,像是一頭扎入泛著奶香泡沫的海水,是記憶裡最豐美的盛宴。

上海街巷: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

“秋林”經典美食:俄式大泡芙、蓼花、花碗蛋糕、黑豆蜜酒、果醬

而今,“勾起您溫馨的回憶”作為一句slogan,被印在哈爾濱食品廠的紙袋上。那是上海人的集體鄉愁,關於一家老字號,關於童年。

原標題:《上海街巷 | 這一抹穿越86年的浩然香氣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