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文/張勝華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的家鄉座標於江南水鄉,春節的時候,有很多“規矩”和習俗。屈

指數

來,這規矩在我家已傳承五代人了。揚揚灑灑中仍有三分之二的細項在沿續。

限於篇幅,這裡僅以大年三十和初一例說移風。

勤耕苦扒了一年,三十夜裡全家人圍坐在八仙桌吃年飯。座位分為一席、二席、上風頭和下風頭。進門的右手邊為一席,左手邊為二席,迎面為上風頭,對應的為下風頭,依輩份落座。佳餚上齊後,必須是以爺奶級輩份的先動筷子為“開業”方可用餐,講究的是“族道尊嚴”,接下來就是長輩們給十二、三歲以下的小孩打發“壓歲錢”,5分至兩角不等,口裡唸叨著:“乖乖,好好聽話、好好讀書”之類的話。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年飯這一餐,必須是慢慢喝酒,慢慢飯菜和慢慢話題。慢到什麼程度呢,在一定範圍內吃的時間越長越好,其寓意是“好日子長長久久”。其間,只要有一人(不分老幼尊卑)尚在細斟慢飲,任何人不可下席,更不可指責。它的“機關”在於“長長久久的好日子舉家共同享受”。

年飯散席後已是萬家燈火。此時開始,有四個習俗必須遵從和執行。

一是

春節

間說話不能帶“鬼”字。比如“

麼鬼(幹什麼)?”“鬼呀(怎麼搞好的),他又喝醉了”之類的,忌諱的是“招鬼神、添新墳”必有禍倚。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二是那時無電,有電時也無電視。大人可以出去串門,小孩拎著燈籠出去玩耍,同時有“採蓮船”挨家挨戶送“彩頭”的可以觀摩。但此時自家的大門必須虛掩著,只有等待出去的人全部回家方可

門,

上之後不可中途開啟至天明。懸機在於“窮人關財來,富人藏寶中”,否則就會“財氣洩露”。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三是必須至少有一名家族成員“守歲”至凌晨,而女主人忙乎著煨湯和蒸飯。蒸飯的炊具是一圓形狀木桶,一次性蒸的飯至少可以吃到大年初五。其說法是:這年景既豐衣又“足食”。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四是三十夜開始至初三的時日,每個房間(包括空置房)都得點上煤油燈至天明。詮釋的是“火紅的日子光耀滿堂”。

說了三十

初一。這天的講究並不示弱三十,首先是一家老小必須起早床而不可睡懶覺,昭示的是“勤勞賢淑”。同時初一的習俗是互拜“早”年,不可讓拜年的人吃閉門羹。

二是從初一開始至初五時段,打掃的垃圾不能出門。因為這時段是親戚之間互動拜年的時候,萬不可失禮而“掃地出門”。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三是從初一的早餐開始,每餐要端出一盤“看魚”(只能看不能吃)至初五時方可“消滅”它。這盤看魚一般選擇兩斤左右大小或武昌魚或鯉魚(跳

農門

)。上桌時,魚頭必須朝席位的上風頭,其來龍去脈是“年年有餘、蒸蒸日上”。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四是大年初一的清晨各家各戶必須放(打)鞭,稱為“出方”。鞭炮沒有燃盡之前,主人不能離開,唯恐的是鞭炮一經炸斷或是受潮熄火。遇到此種情況,必須立馬復燃,迷信的是“人丁要興旺,香火不可斷”。

過春節時,在言行上有哪些傳承的“規矩”(習俗)促成了“方圓”

洞悉如上習俗,除了受幾千年儒家文化的影響和利用“象徵學”價值外,更多的是在科學不明就理的一朝一代,先人們帶著些許迷信色彩對美好生活的祈禱和期盼,從而懷揣“信則有”的心理去繁衍、傳承乃至發揚光大。哪怕是在“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的熱浪中也沒受到實質性的衝擊。

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你的家鄉

春節

間有這些規矩和習俗嗎?至今還傳承著箇中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