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食品小作坊搭上“網際網路+”順風車

2018-11-01 16:2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吳佳蔚

玉環食品小作坊搭上“網際網路+”順風車

魚皮餛飩、洋糕、米麵……在臺州玉環,這些傳統食品不僅是海島人民宴客席上的驕傲,更是留於舌尖、融於骨血的家鄉記憶。然而,傳統食品固然美味,卻常常與加工簡陋、衛生髒亂等負面形象聯絡到一起。如今,這一情況正在徐徐改善。

今年,玉環對轄區內的50家小作坊進行了全方位整治和提升,其中,姜定餛飩小作坊等6家單位獲第一批省級名特優食品作坊稱號。

“我們這家小作坊從2005年就開始經營了,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希望我能參加名特優小作坊打造計劃,一來可以藉此將小作坊的軟硬體做一個整體提升,二來也可以提高小作坊產品的知名度。”製作魚皮餛飩的玉環漁家女海鮮製品廠也是此次獲評名特優的小作坊之一。其負責人陳紅告訴記者:“在接收到申報整改的訊息後,我立即答應了下來。對我們傳統食品企業來說,這是一次轉型升級、打響品牌的大好機會。”

如何讓智慧監管擲地有聲?記者自玉環市市場監管局獲悉,近年來,當地監管部門藉助移動執法系統,逐步由紙質檢查轉變為移動執法模式。

為了加強落實小作坊追溯系統的使用,工作人員還逐一為各個小作坊經營住的手機安裝了新版食品溯源APP,順利完成了新版溯源應用的換裝工作,並現場演示教學,確保小作坊食品追溯體系穩定執行。

玉環食品小作坊搭上“網際網路+”順風車

陳紅介紹說,根據小作坊的產品類別、人員情況、加工工藝、市場環境等因素,當地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對相關的小作坊經營者進行“一對一”輔導,提供了一套經濟實用的整改方案。同時,還統一製作了《食品加工小作坊資訊公示牌》、《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制度牌》、食品加工小作坊加工過程記錄本等。“現在,我們工廠所有進銷貨記錄都採用了電子臺賬、列印溯源二維碼的方式,比過去方便了很多。”

這些“接地氣”的舉措,不僅讓陳紅感受到了“智慧監管”的高效,還獲得了一大批小作坊主的好評。目前,玉環小作坊追溯系統使用率已達到100%,實現電子留痕、資訊互動、資料分析、風險監測等功能全市覆蓋。

玉環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流通科負責人邵再濱表示,透過提升品質、加強管理、最佳化標準、資訊追溯等方式“換裝”的名特優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既維持了傳統“老味道”,又有規範的新面貌,是一項真正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