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 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 兒時刺泡泡

06:20

未知來源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刺泡泡的滋味一點沒變,

還是兒時那樣,

酸酸甜甜。

01

酸甜的滋味

刺泡泡是我們家鄉的叫法,它是一種毛刺小灌木的果實,有些地方叫山莓,或者叫樹莓,也有叫四月泡、大麥泡、泡兒刺的。

刺泡樹隨處生長,山坡,山腳,溝坳,都能見到它們的蹤影,但在我們丘陵地區,最常見的,還是在梯田梯地的田岸和地岸上。

它們長到一兩尺高就開花結果,果子由許多小的顆粒攢聚而成,有點像草莓。

莖枝一叢叢一簇簇,果實一串串,暮春至夏初,由青、到黃、到紅,完全熟透了,還有點烏紫色。

同一串果子的成熟往往有早有晚,我們砍柴或扯豬草的時候,碰上了,總是把紅熟的刺泡泡一顆顆摘下來,直接送到嘴裡。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酸酸甜甜的美味,特別解饞,我們吃得滿口生津,滿嘴彤紅。

而那些青的和黃的,我們都會讓它們好好長著,過幾天再來吃,或是留給別的小孩子吃。

有時遇到整串整串的都紅了,就一枝一枝折斷,手被毛刺扎傷,或是劃拉出一道道血痕,也在所不惜。

再扯兩根思茅草,一纏一系,一小把紅彤彤的刺泡泡,帶回家給弟弟妹妹們吃。

些熟透脫落的,甜汁漫溢,不易攜帶,還是放進嘴裡最保鮮、最實惠。

大人們從畈裡收工回家,也往往帶回來一小把刺泡泡,分給小孩子們吃。

那時燒柴困難,山上和田岸地岸上的柴草都是被砍得光光的,但刺泡棵子總是被留下來。

不知是人們嫌它渾身是刺,還是想它們結泡泡給小孩子們吃;所以刺泡泡比較多,也比較容易發現。

遠遠看到岸上有紅色的東西,那一定是刺泡泡,我們就會攀爬到岸上去摘。

02

有趣的活動

摘刺泡泡,除了能享受鮮甜的野果,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是一項勞動技能,是收穫的喜悅和快樂。

我們從未看見大人們吃刺泡泡,大人們摘到了,總是帶給孩子們吃,好像刺泡泡是專給孩子們享用的。

刺泡泡比櫻桃甜,比草莓鮮,很誘人,很好吃,色味更比桑葚要好得遠,絕不可能是大人們不喜歡吃。

只能說大人們捨不得吃,把好東西留給孩子們。

年代窮

,物資匱乏,刺泡泡是好東西。

等我們長大了,我們也不吃刺泡泡,摘下來都給了小孩子們。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為了掙學費、買文具,我們到大山裡摘獼猴桃賣過,打野毛慄賣過,撿蘑菇賣過,摘桑葚賣過,卻從來沒賣過刺泡泡。

是刺泡泡算不上水果嗎?是刺泡泡難以保鮮嗎?是刺泡泡太嬌貴經不起折騰嗎?不知道——也許還是要留給小孩子們吃吧。

兒時的記憶,總是根深蒂固的。每到春末夏初,那酸酸甜甜的刺泡泡就會從心頭長出來,口腔裡津津潤潤,催促我一定要回趟老家。

家鄉現在燒上了煤氣,也不用砍柴了,田岸地岸上的柴草很茂盛,刺泡泡不像原來那樣容易發現。

我去採摘時,也不像以前那麼方便,需要扒開灌木和草叢。

但刺泡泡的滋味一點沒變,還是兒時那樣,酸酸甜甜。

歡迎向《圍農夜話》欄目投稿!

We need your contribution!

郵箱:nmrbxmttg@163。com

讓我們聽到更多自然的聲音!

圖片:視覺中國

作者:秦和元

主播:李芸聰

編輯:倪楊金子

設計:崔鵬家

策劃:杜蘭萍

監製:李朝民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主播|李芸聰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

圍農夜話|兒時刺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