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汝窯和官窯。

官窯是為滿足皇宮朝廷的特殊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瓷窯,它的全部產品僅供皇室御用。據文獻記載,北宋政府在汴京曾置官窯,燒造青瓷,但至今尚未發現窯址。北宋哲宗元佑時,又在汝州建立官窯。汝官窯遺址於1987年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發現,在這裡同時出土了典型的宮廷御用汝瓷20多件。汝窯制瓷時期較短。產品胎呈香灰色,釉色基本為淡天藍色,色調穩定,釉面一般無光澤,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即所謂的蟹爪紋。器物種類以盤、碟為多。 南宋官窯建窯臨安。據宋人文獻記載,此時官窯先後在兩處設定,先建窯修內司,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一帶,但至今未發現窯址。後建窯郊壇下,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下。南宋官窯瓷器釉色青綠髮灰,釉汁厚若堆脂,器物呈“紫口鐵足”。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窩址位於河南禹縣鈞臺與八卦洞附近,因金代名鈞州而稱鈞窯。鈞窯盛燒於北宋晚期,也堪稱金瓷的代表,元代仍有燒造。鈞窯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碧藍、米黃諸色,其紅銅釉的燒造成功,玫瑰紫、海棠紅、雞血紅、茄皮紫、鸚哥綠色等多種窯變的出現,可以說是鈞窯獨特而突出的成就,也是窯變由偶然到人為的專工的標誌。由於鈞瓷釉層較厚和低溫素燒後再施釉而引起的裂紋和縮釉現象,使得燒成瓷器的釉面呈不規則的流動狀線條,屈曲蜿蜒如蚯蚓走泥,形成釉面的“蚯蚓走泥紋”特色。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由於鈞瓷在北宋晚期異軍突起,成就輝煌,很快為朝廷所據,建為官窯,專為宮廷燒製陳設瓷器,禹縣鈞臺、八卦洞附近以外的方山、花石等處和臨汝、郊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河北的磁縣、山西渾源等地,也生產鈞瓷,但產品不甚精當,多屬民間用瓷。金代鈞瓷燒造規模仍很宏大,到了元代,窯址數量更新增加,但其規模較小,瓷器釉厚色淺,胎質粗糙,內氣孔明顯不均。燒造有大型花瓶、盤子等。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今河北邯鄲觀臺鎮是宋代著名的民窯磁州窯的所在地。窯址範圍廣大,燒製器物種類繁多,計有白釉、黑釉、醬釉等單色釉器物和三彩器,還有白地黑花、醬花、綠地黑花、褐色點彩、白窯剔花、劃花等多種。白地黑花是磁州瓷主要特徵。裝飾紋樣以纏枝牡丹、荷葉蓮花、卷枝片葉為最多,裝飾工藝上創造了在器物上刻畫兼繪畫、剔畫、刻填等新技法,從而使各種花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磁州窯系宋元北方一個巨大的瓷窯體系。除磁縣一地外,在河北的其他地方以及河南、山西、山東等地都發現了同種風格的窯址,遠及安徽、江西、廣東等省也有燒造磁州白地黑花、剔花、刻花瓷器的。其中較有特色者是河南修武當陽峪,主要燒製白地繪劃黑花瓷,與磁縣瓷的白中泛黃不同,它以十分強烈的白黑對比、薄而有開片的釉為特色;登封曲河瓷的珍珠地劃花裝飾較為突出;禹縣扒村瓷釉調鮮明,裝飾構圖謹嚴而繁密,產品以梅瓶和大盆洗為優。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元代磁州窯產品的胎、釉、繪畫等均較粗糙,不如宋代。而在晉南的蒲州、霍州、潞安,仿燒的磁州黑花器,佳者可以亂真。如前所述,白地黑花瓷在耀窯也如異軍突起,蓬勃發展。 作為民窯,磁州窯系瓷器花紋,內容多取材於生活,風格如同剪紙,充溢著強烈的民間氣息,富有濃厚的民間藝術的韻味,別開生面,優美淳樸,探得廣大人民的喜愛,所以它能與許多窯並立於世,獨步一時。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窯址位於浙江龍泉縣,在浙南、廣東、閩北,龍泉系窯址也多有發現。龍泉窯青瓷釉淵源於越窯,大約在五代以後,越窯衰落,龍泉代之而起,北宋中期以後發展較快,南宋至元為極盛期,至明代衰落。北宋產品與越瓷接近,釉呈黃綠,紋飾簡單。南宋龍泉胎質堅細,胎骨有白、黑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受其影響,瓷器釉色也完全不同,從而形成所謂南宋龍泉章姓兄弟“哥窯”、“弟窯”的不同風格。“弟窯”瓷胎色灰白,窯色有粉青、梅子青等,以粉青為上,代表著龍泉瓷的正色,且以無開片紋者為貴。考古發掘表明,出土遺物多屬“弟窯”的產品。“哥窯”瓷為黑色胎骨,綠釉受胎色影響而呈墨綠或觸殼青色,且在瓷器的口沿、圈足釉薄處呈棕褐色,被稱為“紫口鐵足”。釉面多有美麗的開片。

鈞窯,磁州窯和磁州窯系,龍泉窯

無論“哥窯”、“弟窯”在施窯工藝上都有新的發展,採用對器物內部蕩釉、外部浸釉的方法,透過數次上釉來提高釉層厚度,從而消除了裂釉和剝釉現象,因而南宋龍泉瓷多具窯層豐滿、晶瑩潤澈的特點。紋飾多印花和貼雙魚花。元代龍泉窯作為當時惟一大量生產傳統青瓷的基地,燒造規模最為巨大,在對內外貿易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僅目前在浙西南發現的元龍泉窯址就達200多處。不到百年的短短時期,建窯數目超過兩宋和明朝建窯總和的2倍多,其生產發展之快可想而知。但就元龍泉瓷而論,總的來說,釉色不如南宋。青中帶綠,釉汁極厚而現蔥綠色,是這一時期釉色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