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周榮林:景德鎮龍窯和宋代青白瓷(四)宋青白瓷燒造成就的歷史意義

各位遊客、嘉賓,大家好!

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國內一流、陶瓷文化知識經典旅遊景區,景德鎮古窯精心策劃、特邀國內相關行業頂級專家,為您開啟文化知識寶庫!

傳承中華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鎮,向世界講述中國陶瓷文化的神奇與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古窯講堂,現在開講!

【古窯講堂】周榮林:景德鎮龍窯和宋代青白瓷(四)宋青白瓷燒造成就的歷史意義

(四)宋青白瓷燒造成就的歷史意義

宋青白瓷的燒造成功使景德鎮能以皇帝宋真宗的年號為鎮名,開創了中國千年瓷都景德鎮的成長道路。

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宋初寬減了若干割據政權時期的賦稅,使得人民得以休息,國家社會比較安定,有利於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

宋真宗趙恆(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宋太宗第三子,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恆即位,成為宋朝第三位皇帝。趙恆好文學、善書法,勤於政事,對外息兵求和,對內發展農業、手工業,“澶淵之盟”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

“景德”為宋真宗第二個年號(公元1004年—公元1007年),《宋會要輯稿》記載:“江東東路饒州浮樑縣景德鎮,景德元年置”。作為皇帝的宋真宗,以自己的年號作為州縣下轄的一個鎮為鎮名,其中必定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這應該就是因為這個鎮出產自己鍾愛的美如玉的青白瓷。

宋真宗設定“景德鎮”,是因為瓷業的原因,有以下文獻記載可以佐證:

明代王宗沐編撰,《江西通志·陶書》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陶廠景德鎮在今浮樑縣西興鄉,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鎮,因名,置監鎮一員”。

清乾隆朱琰《陶說》(該書首刊於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卷三《說明·饒州窯》:“饒州府浮樑縣西興鄉景德鎮,水土宜陶。鎮設自宋景德中,因名。置監鎮,奉御董造,饒州窯自此始”。

乾隆四十八年《浮樑縣志》卷十五載:“宋真宗遣官制瓷貢於京,即應官府之需,命陶工書建年‘景德’於器底,天下於是鹹知有‘景德’之器矣”。

清《南窯筆記》記載:“景德陶之著名,則在於宋。蓋因陶工制‘景德’年號於器底,故天下鹹知有景德之窯”。

清代蘭浦《景德鎮陶錄·景德鎮歷代窯考》“宋·景德窯”:“景德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真宗命進御瓷器”,於是有了各級官吏對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督理,有以下資料可以佐證:

《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給用。……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七月,詔瓷器庫納諸州瓷器,……。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九月,詔瓷器庫除揀封椿供進外,餘者令本庫將樣赴三司行人估價出賣”。

婺源縣《嵩峽齊氏宗譜》記載:“詔封新要元帥掣麾侯·齊宗蠖,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初任景德鎮窯業,慶曆五年,因部御器經婺源下槎,土名金村段,行從誤毀御器後吞器亡之事”。

《宋史·食貨志》記載:“元豐五年(公元1083年)八月置饒州景德鎮瓷窯博易務”,其主要職能是督燒御瓷,管理包括稅收在內的窯務。

1997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湖田窯豪豬嶺遺址發掘時,出土了一瓶底殘片,器底露胎,刻有“迪功郎浮樑縣丞臣張昂措置監造”楷書銘文。這位縣丞以“臣”自居,他的主子一定是皇上。有學者根據宋代職官制進行考證,得出迪功郎張昂為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至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浮樑縣丞”。

來不來景德鎮

都要聽這首歌

《讓愛復燒》

主講:周榮林

執行:一把火

【古窯講堂】周榮林:景德鎮龍窯和宋代青白瓷(四)宋青白瓷燒造成就的歷史意義

【古窯講堂】周榮林:景德鎮龍窯和宋代青白瓷(四)宋青白瓷燒造成就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