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文|嗷嗷胡

買車最難有三件事,首付,月供,和停車。

在地皮比人皮都貴的一二線城市,停車入位之惱人眾生平等。無論你是十萬八萬的買菜神車,還是千萬百萬的豪車超跑,倒鴨子和水泥牆統統不在乎。有過痛苦揉庫經歷的司機師傅,在換車時多少會關注一下車身寬度。

而不巧的是,乍看只是改變了動力總成,若論狹小區域內輾轉騰挪的本事,電動車其實有著天然的劣勢。這種劣勢可以以技術手段彌補,也可能多少顯露出來。對於某些純電車型,難停難倒或許不是一種錯覺。

我變強了,也變大了

今天的汽車越造越大,這本不是什麼怪事,自打汽車誕生以來一直如此。每當保時捷911、MINI這樣的悠久車型和自己祖輩擺在一起,半個世紀以來汽車的尺寸膨脹一目瞭然。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而在尺寸增加尤其是橫向寬度這一方向上,純電動車作為一個整體相對於燃油車,呈現出了一種更積極、更踴躍的態度和現狀。在車身長度近似的情況下,電動車傾向於相對更大的寬度。

比如中型車級別,典型的BBA三家中級車外型尺寸範圍是,長度在4728~4762mm,對應的車身寬度在1820~1827mm(僅A4為1847mm),皆取標軸版資料、不含後視鏡寬度。

而Model 3相比BBA三家競品,在車長4694mm最短且明顯小於三款燃油車的情況下,車寬1850mm卻是四者中的最大值。或者說從車頂俯視,Model 3是其中最“方”的。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圖中標註為含後視鏡寬度

如果說Model 3還不明顯,把長度範圍放寬一點,略長於BBA標軸中型車的海豹和ET5(4800mm、4790mm),車寬分別達到了1875mm和驚人的1960mm。這已經持平甚至超過了BBA中大型車。

到了中大型車級別,蔚來ET7、智己L7、極氪001、哪吒S寬達1960~1999mm,最窄的賓士EQE和零跑C01也達到了1900mm出頭。而在燃油車世界,E級、5系、A6的典型車寬還“留”在1860~1880mm。

對於新的原生純電平臺,無需考慮內燃機可將四輪儘可能推向車身四角,軸距與車長的比值即軸長比,通常也更大。這一點在賓士EQS/EQE、smart #1身上有明顯的體現,軸距相比同等車長的燃油車可以多出100~200mm。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當然,並不是任意一款電動車相比任意一款燃油車,都必定呈現出更寬、軸距更長的特點。而且燃油車隨著迭代更新,未來幾年內也當然可能繼續增寬,就像上面911的例子,事物一直是在動態發展的。

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越是新推出、高階化的電動車,越有著明顯的大寬度、大軸長比傾向;相比同時代的燃油車,電動車更趨於尋求更寬的車身寬度,同時更容易選擇相對更大的軸距長度。

而我們知道,在同等車身長度的前提下——討論靈活性顯然要控制尺寸級別變數,純電動車(作為一個整體相對而言)車身更寬、軸距更長。這些都不利於縮小轉彎半徑、提高靈活性。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比如某無後輪轉向的新造車品牌中大型轎車,近2米車寬、3。1米軸距造就了達6。3米的最小轉彎半徑。這意味著在多數不足3米寬的城區雙車道掉頭,一把過不來幾乎是必然。

更大更貴,於是更氪

更大的軸長比,是電動車撇棄內燃機的收益,卻並不是必須的。那麼在利用電動車軸長比的優勢實現了長軸距,必然有損於靈活性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更大寬度就只能是其他方面所致。

安全性是容易想到的。電池安全的重要性無需贅言,汽車前後都擁有一定的緩衝空間,唯獨來自側面的撞擊離電池最近。實際上這和乘員安全同理,缺乏緩衝的側撞永遠是最易造成傷害的。為了防範側撞,電動車普遍會採用寬大的側門檻梁結構。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小鵬G9,灰色門檻梁使用擠壓鋁型材

更粗壯的門檻梁也是電動車白車身結構的典型特徵之一,門檻梁及電池側面緩衝結構佔據一定寬度,還要保證內部乘坐空間和電池包寬度——後者決定著電量和續航。於是電動車的整體寬度,也就趨於直達現有可能下的最大值。

寬度增加、軸距增加,但如果能夠增大前輪的最大偏轉角度,也可能實現轉彎半徑不增加,低速靈活性水平得以維持。然而電動車的先天結構,決定了它們不易或不適於這麼做。

過去的普遍看法中,由於電動車去掉了內燃機,前機艙空間被解放,前輪的左右偏轉空間應該更大。但在部分電動車上,反倒是前縱梁進一步向兩側移動,中央的電機也並沒有充分利用縱梁間的空間,而兩側留給前輪的偏轉空間則減小了。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Lucid Air,前電機兩側還有不小空間

為了提高碰撞安全性,燃油車時代車頭的前縱梁,可以直接將能量傳導至正後方車底佈置的多道縱向結構。而在電動車上,由於底盤中央大片區域被底部平鋪電池包所佔據,前方碰撞能量向後傳導就需要另尋它路。

比如,本就更粗壯的側門檻梁,一些電動車將來自前縱梁的碰撞能量向兩側引導至門檻。而要讓此路徑下的能量傳導儘可能高效,就需要位於車頭的前縱梁儘量靠近兩側,但這自然會壓縮留給前輪左右偏轉的空間。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蔚來ES7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燃油車的能量傳導路徑

這一特徵在高階電動車上更普遍。除了碰撞能量傳導,為了追求更好的NVH及行駛品質,高階車需要追求高車身剛度。在前縱梁與側門檻梁之間,使用鑄鋁材質的大型抗扭箱(torque-box),可使側門檻梁與前縱梁一同分擔來自前輪的載荷。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ES6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I-PACE

為了車身效能將前縱梁向兩側推移,高階車的大尺寸又讓靈活性雪上加霜,前輪偏轉角無法增大甚至受限,於是後輪轉向系統RWS,幾乎成了大尺寸高階電動車的標配和象徵。儘管燃油車也在大型化並應用RWS,但電動車的需求尤為迫切。

賓士EQE在長達3120mm軸距的情況下,利用多達10°的後輪轉向能力,實現了僅最小轉彎直徑從12。5米到10。7米的大幅改善。智己L7軸距與之相當但車寬更大,6°的後輪轉向(左右合計12°)將轉彎直徑縮小了1。3米。

由此也可看出,EQE的1906mm車寬在同級電動車中已算窄,依然要靠升級前既有的4。5°後輪轉向,才做到了轉彎直徑12。5米/半徑6。25米,可見僅前輪轉向要面對的壓力。因為電動車的結構特點,未來RWS很可能會成為高階電動車必不可少的名片式配置。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

汽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一環套一環,牽發動全身。不太顧忌成本的高階車可以靠氪金,擺脫電動車結構導致的某些削弱傾向,從而讓傾向僅僅停留於傾向。後輪轉向是硬體基礎,還有肯定會有人想到的救命稻草,自動泊車。

只有車身寬度這一物理存在,還是需要基礎設施標準的跟進來搭救。某些一二線城市並不罕見的狹窄停車位,不算後視鏡也近兩米的車身寬度,大概只剩下自動召喚之類的功能可以部分彌補。

不追求空間的中小型車先天靈活,大概不容易感知到差異。但也會有一些倒黴蛋因為必然或巧合,比如大型化卻無力動用RWS,就可能成為被電動化困在停車位裡的那一個。如果遇到一輛電動車出奇難停,完全有可能並不是你的問題。

電動車更難停車?可能不是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