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祖庭文殊菩薩像

五臺山祖庭文殊菩薩像

殊像寺寺始建於元代,又稱文殊菩薩祖庭,供奉著五臺山第一高度的彩塑文殊菩薩像———騎獅文殊菩薩,又叫“蕎麥頭文殊菩薩”。

這個造像源於文殊菩薩空中顯身的傳說。因為頭像難塑,工匠正焦急時,文殊菩薩忽現空中,工匠情急之中用手邊的蕎麥麵,將此形象捏下。之後多次泥塑也比不了這個蕎麥頭像傳神,最後索性就貼金安置了這個蕎麥頭。

造像高 9. 87 米,狻猊四蹄蹬地,穩健有力,通身藍底白點,頸上有深綠色捲毛,脖掛紅纓穗,背有置蓮花寶座的錦墊,一百零八瓣蓮花中各塑一尊小佛。

五臺山祖庭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右腿曲盤,左腳垂踏蓮花,半跏趺端坐其上,頭戴五佛冠,手執如意,低眉垂目,眼若青蓮,雙耳修長,面頰豐滿,神態莊嚴肅穆。

整個塑像,火焰形背光富麗堂皇,精巧細膩。狻猊昂首蹬地,瞪眼欲奔;文殊安然端坐,面相熙怡,一動一靜,神態傳神,逼真自然,康熙帝提匾“瑞相

文殊菩薩及其坐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不可分離但又互相對比而凸現著整尊塑像的藝術美感。文殊菩薩全身貼金的單色調和座獅紅、黃、藍、黑、白的多色調是一種色彩對比,文殊菩薩的端莊肅穆和座獅的張狂抖擻是一種動靜對比,文殊菩薩慈祥的佛性和座獅兇猛的獸性是一種韻味對比。

《清涼山志》贊此像“神人所造,見者肅然,生難有想”。

五臺山祖庭文殊菩薩像

“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

《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云:”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獅子“。

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資料來自中國知網)

五臺山祖庭文殊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