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的華、夷聯姻活動

對統治階級來說,聯姻常常是一種政治行為。統治者為了實現某種目的,從而促成了某種婚姻的實現。而不管人們的政治動機是怎樣的,一旦某種婚姻成為現實,它又必然促成了血統的混雜和交融。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往往是透過華、夷各族之間的聯姻活動來實現的。各族間的聯姻越是頻繁,越能促成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融。在異族聯姻中,大概要數晉國的故事最多了,其跨國婚姻的複雜程度也最高。晉獻公原先娶了賈國的女子做夫人,因為沒有生兒子,又娶這個國家的一名叫齊姜的女子為妻,生了一男一女,女的嫁給了秦穆公,男的叫申生,立為太子。以後,晉獻公又娶戎國女子為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就是重耳和夷吾。這樣看來,後來的晉文公重耳本身就是華、夷婚配的產物了。再後來,晉獻公在伐驪戎過程中,又娶驪國國君的女兒驪姬及其妹妹為妻。驪姬年輕漂亮,很得晉獻公的寵信,很快就被立為夫人了。驪姬後來生了奚齊,其妹妹生了卓子,驪姬很想立自己生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姐妹倆為了奪位,準備毒死獻公,被識破後,又嫁禍於太子申生。

頻繁的華、夷聯姻活動

太子申生無奈,被迫自殺。驪姬又誣重耳、夷吾兩兄弟也參與暗殺晉獻公事件,重耳兩兄弟只得外逃。這樣,在晉獻公一人身上就彙集了多重華、夷婚配。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賈國夫人——賈國是唐叔虞少子公明的封國(今山西省襄汾縣東),後面幾任國君都以戎族和驪戎族的女子為夫人——他又把與賈國夫人生的女兒嫁給秦穆公,那也是一種華、夷婚配。晉文公重耳的婚姻也是華、夷相雜的。他在出逃中,在狄地一住就是十二年。狄君對這位晉公子很器重。狄君在伐狄的一個支族獲取勝利後,就將俘獲的兩女叔隗(wěi)、季隗送給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將叔隗嫁給趙衰,這樣,晉的血脈和後來趙國的血脈中多了一份狄的血統。後重耳來到了東邊的齊國,當政的齊桓公認為重耳是個大才,將齊女嫁給了他。齊是夷的地盤,這樣重耳的子孫中又多了分夷人的血統。重耳出走到秦,秦穆公把幾個女兒都嫁給了他。這樣,重耳後裔中又加入了戎人的血脈。重耳本身就是華、夷結合的產物,他又分別與狄人、夷人、戎人的女子婚配,這樣,誰還能說得清晉國公室的血統呢?

頻繁的華、夷聯姻活動

上面說到秦穆公上臺以後,晉獻公為了向秦示好,將女兒嫁給了秦穆公,還將百里奚作為女兒的陪嫁送給了秦,這就是所謂的“結秦晉之好”。但是,好景並不長,後來雙方交兵,晉軍大敗,而且晉惠公當了秦的俘虜。穆公夫人是晉惠公的姐姐,聽說晉惠公被俘,就帶了女兒登臺,腳踏薪柴,身穿喪服,以要挾穆公,逼其與晉修好。這種形勢下,穆公釋放了惠公。惠公回國後,獻河西地給秦並將太子送到秦國去。秦送還河西地,還將宗室女嫁給晉太子,以示親上加親。可見,這種華、夷之間的婚配對民族間的和解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從長遠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血緣紐帶的作用。楚國的北上中原過程中,也屢屢有血緣的交叉。據說,楚軍到達鄭、宋、蔡等國以後,不少的楚國士兵就在中原落地生根,幾代一過,也就分不清是楚人還是中原人了。公元前638年,楚國與宋國之間有一場戰爭,最後宋大敗。目睹此情此景的鄭國慌了手腳,馬上在鄭都以最隆重的禮節宴請楚王,宴畢夜歸,鄭國的國君夫人親自送楚王回軍營,並將鄭文公身邊的兩名侍妾送給了楚王,楚王樂意娶中原女子為妻,也就高興地“笑納”了。楚王北上中原,帶回了中原女性的血統,這樣,楚國人的血統比以前更“雜”了。

頻繁的華、夷聯姻活動

在周室大亂、大衰之時,周與鄭國一度關係緊張。因領土紛爭,鄭國準備攻滑國。周襄王就派大夫伯服和遊孫伯到鄭國去為滑國說情。誰知這時的周王室已沒有一點權威了。鄭國非但不買賬,還將周襄王派去的兩位大夫拘留了起來。這對周襄王來說是極失顏面的事,一怒之下,就調動狄軍攻鄭。周的大臣富辰諫告襄王,切不可調動狄軍攻打與周王室有宗親關係的鄭國,那樣會後患無窮。周襄王根本聽不進去,派人去讓狄人出兵。狄人還是聽周襄王的,一下把鄭國的軍隊打敗了。襄王很高興,宴請了狄將,並決定立狄女為自己的王后。還是那個大臣富辰說:“此事萬萬不可,娶了狄女不算,還要廢中原血統的惠後,那周王室還成何體統?”周襄王還是不聽,反而振振有詞地說:“我是天下之主,可以娶華族女子,也可以娶夷族女子。”結果真的娶了狄女為妻。因這件事,周王室內部還分裂成了兩派呢!因這件事,周王室內部還分裂成了兩派呢!透過上述這些事,說明了從民間,到官兵,到列國諸侯,甚至到周王朝的天子,經過春秋三百年的紛爭和動亂,華、夷之分的觀念已經淡薄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族之間更多的相互理解與融會。

頻繁的華、夷聯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