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銅鼎,顧名思義,是指用銅做成的鼎。它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後主要用於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銅鼎文多是古代父輩為自子嗣所作

古代炊器,多用青銅鑄成,也有的用銅、錫、鉛所制,相當於現代的鍋,煮或盛魚肉用。一般鼎的形狀多是體圓、腹大、兩耳對立於口上,下有三足。每一個地方的設計都有極強的實用性,大腹是為了能裝下東西,三足是為了支撐騰空以燃火,兩耳便於抬舉。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各朝代情況不同:商代前期多圓腹尖足,商代後期,圓腹柱足情佔多數,同時分檔鼎增多,尖足鼎逐漸消失;至秦漢時期,鼎演變成為斂口、碩腹、附耳、三短足、蓋上有三環的形制。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商代晚期鑄造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如最有名的後母戊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後再在其上安裝而成,冶鑄時必須有較大的熔銅爐,根據其體積和重量估計,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有可能採用經地槽流注的方法進行澆鑄。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商代晚期還發展了銅鑲玉的技術,例如婦好基出土的玉援銅戈即是將玉戈援納人銅內的陶範中鑄成;藁城等地發現的鐵刃銅鉞也是採用這種技術鑄成的。有的鼎整體裝飾複雜、精細,鼎身有圓渦紋、風鳥紋、蟬紋等紋樣,造型和裝飾協調自然。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商代晚期,鼎上出現了銘文,較早的銘文字很少,族徽影象、人名佔據大多數,如婦好之類。商代末年始有較長的銘文,最長有三四十字的。科學發掘以來所獲商代銅器中銘文最長者是安陽後岡祭祀坑出土的成嗣子鼎,有銘文30字,內容是因受賞而為父輩所作。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商後期所制的司母戊鼎商代後期製品。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最底層是細密的雲雷紋,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其造型、紋飾、工藝水平極高,是商代青銅文化項峰時期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唐三彩的由來

唐三彩是一種陶器,盛行於唐代,始於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三彩釉陶,因為其造型生動通真、色澤豔麗且富有生活氣息,很受人們的歡迎,又因為它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又在唐代形成,所以被人稱為“唐三彩”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培燒,便可以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不同的色彩,但它的主流色彩是黃、白、綠三色。在烘製過程中,色釉發生化學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這是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縣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出土的唐三彩文物中“馬”的形象居多。其次是駱駝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必備的交通工具之一。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至於人物造型,則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等形狀,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警,穿著色彩鮮豔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維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銅鼎文和唐三彩!

知識小拓展: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