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臨中原腹地,不僅極具軍事戰略價值,而且是農耕社會與草原民族交匯的前沿地帶,成為華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爐”。

漢代起,北

方各族就不斷與中原發生碰撞,金戈鐵馬和鮮血淋漓之餘,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隨之發生。

魏晉南北朝,中原擾攘,漠北各

族相繼崛起,雄據山西,馳騁中原,300餘年戰亂和苦難的同時,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

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

山西博物院的民族熔爐展廳分長城內外、平城時代、別都晉陽、異域來風四個板塊,選取了近些年山西出土的司馬金龍墓、宋紹祖墓、厙狄迴洛墓、

徐顯秀墓、

睿墓

等墓葬考古發掘的隨葬品,代表了當時藝術的最高成就。透過這些考古發現,可以看到粟特商人帶來的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奇珍異寶和文化藝術,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動交融的奪目光彩。

本文選取展廳內部分展品分享,希望可以窺一斑見全豹。如想要更加全面、深入的瞭解北朝以來的文化藝術,太原市博物館展出有婁睿墓、徐顯秀墓出土的更多文物,司馬金龍墓、宋紹祖墓出土的文物則主要集中於大同市博物館。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長城內外

公元前後,匈奴人主宰了長城以北的蒙古高原。為阻其南下侵擾,西漢在雁北邊關構築屏障,重兵駐守,頻繁出擊。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臣服,被安置於山西北部,與漢人雜居;曹魏分其為五部,分置山西各地。與此同時,羯、羌、氐、鮮卑等民族也陸續內徙。西晉末,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揭開了“五胡十六國”序幕。其後血雨腥風的200年間,山西成為北方各民族搏殺爭雄的中心舞臺。

平城時代

鮮卑族拓跋部早先遊牧於鄂倫春草原,逐漸南遷,進入山西。“十六國”時期迅速崛起。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渾源西)建立代國,參與群雄逐鹿。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大同),“建宗廟,立社稷”,改國號,史稱北魏。拓跋燾即位後,統一北方,虎視江南,生氣勃勃。至孝文遷洛的近百年間,平城成為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雲岡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辟雍遺址和司馬金龍墓等,見證了平城時代的繁榮。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別都晉陽

北魏末喪亂日久,王朝名存實亡。大權逐漸落入鎮壓“六鎮起義”起家的晉陽軍閥高歡之手。他專權跋扈,導致魏分東、西。高歡立東魏傀儡皇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以大丞相坐鎮晉陽“霸府”,遙控朝政。公元550年,高歡子高洋廢東魏自立,史稱北齊。“別都”晉陽始終是東魏、北齊政權的根本所在。其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地位不可替代。從婁睿墓、徐顯秀墓和虞弘墓的驚世發現,可窺其一斑。

異域來風

經漫長而痛苦的歷程,內遷的北方各民族基本上與漢族融為一體。雖然民族語言和風俗習慣逐漸消失,但他們的姓氏、服飾和粗獷勇武的風尚,則成為中華文化新鮮血液的醒目標誌。考古發現表明,北朝以來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水平,遠超出過去的認識。亞洲各地和地中海諸國的使者與商人曾雲集於平城和晉陽,異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藝術也曾被廣泛吸納。盛唐時代“萬國來朝”的景象,已初具規模。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胡傅酒樽

西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高34。5釐米,口徑64。5釐米

出土地正當匈奴與漢族雜居區域,酒樽通體鎏金彩繪,中原器形與草原裝飾渾然一體,技法十分罕見。器身虎、象、鹿、馬等動物圖案形象生動,更顯富麗堂皇。口沿刻銘文“勮陽陰城胡傅銅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勮陽、陰城均為西漢雁門郡轄縣,勮陽在今應縣北,陰城即陰館,在今朔州市東南。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銅飾一組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電解銅廠揀選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鏤雕獸面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電解銅廠揀選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鷹虎互搏飾片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電解銅廠揀選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銅山羊形帶鉤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電解銅廠揀選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雁魚銅燈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襄汾縣吳興莊村出土

高53。8釐米,長31。3釐米

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可拆卸。雁身為兩範合鑄,兩腿分鑄後焊接。燈罩為兩片弧形屏板,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能調節燈光強度和照明方向。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火點燃時,煙氣透過魚腹和雁頸匯入雁腹溶入水中,起到淨化室內空氣的功效。銅燈構思巧妙,製作精美,代表了漢代青銅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人物動物紋鎏金銀高足杯

北魏(386—534年)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高10。3釐米,口徑9。4釐米,足徑4。9釐米

波斯薩珊王朝飲食器。人物與動物均以高浮雕形態出現,杯口雕相對而臥的八隻鹿,杯身雕飾手持器物的女性形象,人物之間部分淺刻“阿堪突斯”葉文,葉上承託一高浮雕男性頭像。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銀八曲長杯 北魏(386年—534年)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軸承廠北魏遺址出土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狩獵紋鎏金銀盤 北魏正始元年(504年)

山西省大同市小站村封和突墓出土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點選圖片檢視相關連結

李清泉:司馬金龍墓彩繪漆屏與永不腐朽的石床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木板漆畫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出土

長80釐米,寬40釐米

司馬金龍墓是北魏時期的一座大型的王公貴族墓,最為珍貴的是墓中出土了5塊北魏太和八年的木板漆畫,上邊彩繪有歷代高士、賢婦等宣教故事。畫中人物神情俊朗,衣帶飄逸,具有顧愷之畫風,填補了北魏前期繪畫實物的空缺。在工藝、繪畫和書法上都有極高的價值。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點選圖片

檢視相關

連結

北魏司馬金龍墓石雕柱礎:一方底座承載文化交融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從山西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石雕柱礎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出土

來 源:南山供秀

發 布:華夏文化融媒體中心

責 編:小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