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造型秀雅文氣,裝飾韻味獨特。採用勾線平刻手法,使青釉深淺相映,龍紋與祥雲虛實相生,表現出“碧海祥雲舞群龍,天水合一呈古韻”的祥瑞景象。汲古典木刻技藝,融現代創新工藝於一體,整體透發出幽雅與含蓄的靈感韻味。

宜興作為國內擁有和儲存古代陶瓷產業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擁有7000年的製陶史。其豐富的青瓷古窯文化遺址充分證明,智慧的宜興先民們在很久以前,就開始製作和使用青瓷器。

1

春秋青瓷窯址

2009年7月,南京博物院、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宜興市文管辦組成聯合考古隊,在新街紫雲山發掘春秋時期青瓷古窯址(饅頭窯),長約5米,寬約2米,儲存完好。

2

西晉青瓷窯址

西晉青瓷窯址座落宜興丁蜀鎮周家村小窯墩,佔地面積50餘平方米,窯具和碗、罐、碟等青瓷殘片,遺存較多。1983年,宜興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命名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3

六朝青瓷窯址

宜興地區計有六朝青瓷窯址5處,其中丁蜀湯渡附近2處,南山北麓3處,湯渡附近窯址相繼湮沒,南山北麓的龍丫窯,六十頭窯、馬臀窯構成一個規模較大的六朝青瓷窯群遺址。

窯址附近的青瓷廢品、窯具、窯磚的堆積,極為豐實。馬臀窯已挖廢,青瓷殘片散佈四周,俯拾皆是。六十頭窯的大部分,仍埋在地下,有待進一步發掘。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在窯址上發現的窯具有筒形、缽形、齒形和乳釘形幾種,而以齒形居多,有五齒或六齒,形狀與浙江德清窯幾乎一致。

窯型為半倒焰式或平焰式圓形窯,均用窯磚砌成。產品裝燒一般採用齒形或乳釘形窯具及泥釘隔墊,疊燒而成,尚未發現匣缽的使用。

4

澗眾唐代青瓷龍窯遺址

澗眾青瓷龍窯建於唐代中、晚期,地處宜興丁蜀鎮洑東澗眾村,是經過南京博物館發掘考證的最早龍窯遺址。窯身殘長28。4米,窯頭寬2。3米,中段寬2。65米,窯高1。5米,窯體容積80餘立方米。窯床坡度較平緩,窯頭前端有一個調節溫度的空室,空室與窯腔之間有一面擋火牆,高0。54米,厚0。3米。窯頭底部1。4米範圍內,用青磚鋪地,其餘部分用燒土填高0。3米,然後再鋪以0。17米厚的細砂層,是一種“軟底窯”。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請點“大唐風雲”擊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窯址兩側的窯具及青瓷殘器堆積,極為豐富,窯具有筒形、盆形、餅形、喇叭形數種,青瓷殘器有碗、盆、罐、盤、碟等,也有少量瓶、爐等工藝品。

1971年,江蘇省文化局拔款建造了護牆及窯頭遮雨棚。1982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晉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透過行政區劃變更,澗眾村易名陶淵村,並在古窯遺址建造陳列室,展示唐代龍窯有關圖片資料及窯具、青瓷遺存,有專人負責管理。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5

歸徑晚唐五代青瓷龍窯遺址

晚唐五代青瓷龍窯遺址,主要集中在宜興歸徑棚山和真武堂一帶,窯址多依丘陵坡地,約有20餘座。

歸徑棚山窯群,遺存豐富,其青瓷廢品和窯具的堆積層,厚達1米以上,散佈面積較大,規模相當可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聆聽歷史的迴音:宜興青瓷古窯遺址

南北朝青瓷代表作。以蓮花為主題,仰覆蓮瓣吻合造型。作品融合現代青瓷的擋坯、堆貼及雕刻技藝,氣魄雄偉,融合傳統、演繹現代。

蓮花為佛教標誌,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品節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