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唐代茶具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歷史背景:唐代經濟文化富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皇宮貴族嗜茶,茶文化發揚迅速,佛教、道教信奉茶,加上茶聖陸羽《茶經》的問世推動,奠定了茶之國飲的地位。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唐代主要以煮茶為主,茶具材質有進口尼泊爾的琉璃,黃金,白銀,在僖宗時期製造的,法門寺出土的24件套鎏金茶具,是整個茶具史的藝術巔峰。這一整套茶具原是唐僖宗的御用品,作為國寶重器獻於佛祖,以示虔誠禮佛的心願。這批茶具包括烘焙、碾羅、儲藏、烹煮、飲茶用具等類別,品種完備,數量繁多,器具的外形做工可謂巧奪天工,精妙絕倫,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其超高的學術、藝術價值自不必多說,同時也映射出那個時代,飲茶風尚的風靡,及茶文化所達到的超高境界。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描述茶的著作,關於茶器這一節的描述,重點就是這一套。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宋代茶具

歷史背景: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飲茶的人群多是文人雅士,茶具相較於唐更內斂,極簡文化是當時的主流。宋代主要是以點茶法的方式飲茶,茶具經過了3個變化:改碗為盞,改鍑為瓶,加入茶筅。宋代茶餅用白茶來製成:點茶以茶湯白色為上,茶花持久為優,所使用的器以黑瓷建盞為主。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宋代的五大名窯是瓷器的巔峰,主要有汝窯、哥窯、官窯、定窯、鈞窯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汝窯:

窯址在今河南省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於汝州,所以稱汝窯。汝窯剛開始是民間製作,後來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器,也叫汝官窯。

其特點是:薄胎,細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色、月牙白三種,又開片,所以扣之如木聲;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樣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釘顯凸,常見支釘處顯矽化狀態。器形以小器形為主。“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來形容汝窯顏色的特點,釉面有細小的片紋,稱作“蟹爪紋”。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哥窯:

據古典記載,哥窯來源於宋時倆兄弟,一個叫章生一,一個叫章生二,然後他們兩個製作了兩個窯,哥哥叫“哥窯”,弟弟叫“弟窯(龍泉窯)”,哥窯產地在浙江龍泉,因此也叫“龍泉哥窯”,有和官窯一樣的開片紋,叫做“金絲鐵線”,“金色的細線+黑色的細線”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官窯:

早期瓷器,朝廷也是向名間的訂購,後來宋徽宗時期,朝廷自己開始建窯,即“汴官京窯”。官窯器口薄,釉也薄,胎重,達到釉最薄,圈足無釉,有黑灰胎,素面為主,無過多裝飾,“紫口鐵足”是其外觀特點。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定窯:

位於定州,先位於河北省曲陽縣。是我國最早的白瓷之一,期初定窯沒有很白,是從青瓷慢慢轉變而來。定窯從唐朝一直燒到了元代,燒了六七百年,唐朝定窯和宋早期的釉色相似,都是白中顯灰,北宋時發黃,南宋時瓷較硬較重。

中華茶具的演變(中篇)

鈞窯:

位於河南禹州市,古代鈞州,故名鈞窯,在北宋時就生產,作為皇家御用瓷器,突出特點是釉色豐富,改變了長久的黑白青幾個單一釉色。在生產的過程中,在釉里加入了銅,使其產生泛紅的釉面,“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足以形容窯變的千變萬化。鈞窯在歷代都有仿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