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注意到,孩子到了2歲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各種作,稍有不如意的便會炸毛,簡直就是一個炸藥包。

比如,早上出門的時候,我順手把門關了,我家小虎妞哇的一聲就哭了,讓我把門重新開啟,她要關;進電梯的時候,孩她爸第一個進去,就順手把電梯按了,她又不願意了,讓爸爸抱著她再按了一次;回家的時候,孩她爸穿了我的拖鞋,她立馬說,這是媽媽的,爸爸不能穿,快還給媽媽;吃飯的時候,一定要用某個形狀的勺子,配某一個碗,如果擺錯了她就哭鬧。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就是一個偏執狂+神經病的結合體,讓人抓狂又頭疼,分分鐘考驗每一個家長的耐心。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變得這麼“神經病”呢?其實,這是孩子到了一個關鍵的成長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中提到,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朋友跟我抱怨她的孩子還是迎來了可怕的2歲:她家孩子算是個天使寶寶,從出生到2歲前都特別好帶,有一天她們全家去逛超市,去的時候是爸爸開車去的,中途爸爸有事就離開了,返程的時候媽媽開車,結果孩子一直哭鬧,怎麼都不肯上車,媽媽沒辦法只好給爸爸打電話求助,爸爸來了之後她就停了,而且乖乖的上車了,朋友當時還吃醋來著,不愧是上輩子的情人。事實上,孩子的邏輯很簡單,她認為來的時候是爸爸開車,回去的時候必須也要是爸爸開車才可以。

這個時候只要家長順從她了,她的秩序得到了維護,她就會滿足。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書中寫到,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例如,平時睡覺前都是媽媽在寶寶的身邊講故事,今天換做爸爸講故事,寶寶就會哭鬧,只要媽媽坐回來講故事,寶寶就會立刻安靜下來。

第二階段,孩子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兩歲左右的孩子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不”,比如孩子經常會說:“這是我的,不要,不給”,當別的小朋友想要玩自己的玩具時,小孩子一般都會搶回來,然後說這個是我的,不能給你玩。家長這個時候很多就會教育孩子要學會分享,不能太自私了。

第三階段,孩子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過。

這個階段是家長最為苦惱的一個階段,有些執拗的要求讓家長感到無可奈何,例如切開兩半的蘋果是不能復原的,打碎了的碗筷是不能修復的,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

蹲下來觀察孩子,傾聽孩子,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孩子才能夠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蒙臺梭利提出,在幼兒的九個敏感期當中,秩序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行。兒童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現,有時會讓家長覺得“不可理喻”,但事實上,秩序敏感期對兒童至關重要。

1.秩序讓孩子快樂

秩序感是一種生活需要,它會讓人滿意,產生實實在在的快樂。

有一天,虎妞把她的動物玩具全部都搬出來,每個動物的造型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她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一排,她似乎沒有刻意的去記順序,哥哥走過去把她的順序弄亂並且拿走了部分動物,她瞬間哭鬧起來,嚇得哥哥趕緊把動物還給她,但是她並沒有停止哭鬧,甚至開始發脾氣,直到哥哥幫她重新把動物排成最開始的順序,才慢慢平復,笑嘻嘻的繼續遊戲。

生活中,家長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情形,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對物品本身不感興趣,但是對物品各歸其位感興趣。在固定的地方找到固定的物品,在環境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意味著一個人能隨心所欲的支配環境,對環境適應良好,這樣的平靜和快樂正是秩序感所給予的。

2.秩序敏感期是孩子養成習慣的好時機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對物品的擺放位置、事情執行規則以及物品歸屬權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

在這個時期家長如果引導得當,將養成非常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的這種秩序感,破壞了他的秩序感,就會不利於習慣的養成。

比如幾點睡覺,幾點起床,起床後刷牙洗臉,飯前飯後洗手,東西哪裡拿的放回哪裡去,垃圾必須扔進垃圾桶,分類整理東西等等,這個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讓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清晰的明白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抓住重點成就自己。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3.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好時機

人類的智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築在兒童敏感期的基礎上。---《兒童的秘密》

經過蒙臺梭利的調查,秩序敏感期是為孩子智力打造基礎的最好時機。如果沒有一個有秩序的環境,寶寶就“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如果有一個有秩序的環境,寶寶變會在環境之中逐步建立內在的秩序,然後才會建構自己的智力。

比如出門的時候,要先穿好褲子,然後再穿鞋子,到家時先脫鞋子後脫褲子。孩子會好奇為什麼要這樣做,在孩子詢問原因的時候,家長可以耐心的和他說明,養成孩子自己能推理、思考的習慣,即便是有時候推理的並不正確,但是能夠主動思考、愛思考也是一件好事。

孩子對秩序的敏感,能初步的幫助他進行思考和邏輯因果的推演,在這一時期,孩子如果能夠獲得良好的秩序感,並且擁有好的秩序環境,在之後,會順利形成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形式,這一時期如果錯過相關的引導和訓練,有可能對以後埋下隱患。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該怎麼做

家長在對待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理解,而不是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多加指責橫加阻攔。掌握以下3個方法,能夠更好的建立孩子的秩序感並順利的度過秩序敏感期。

一、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

秩序敏感是大自然賦予孩子的一種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阻礙了這種秩序敏感的正常發展,孩子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尊重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正面管教

《媽媽是超人》有一期節目,霍思燕對嗯哼提出把不需要的玩具,捐給別的小朋友玩,但是嗯哼不願意,並且還對霍思燕哭鬧,把玩具摔了,嗯哼對媽媽說他想自己決定要不要捐。在霍思燕遭到嗯哼的拒絕以後,她並沒有強迫嗯哼一定要把玩具捐給別人,也沒有指責嗯哼“小氣”,而是先陪著嗯哼玩,看到嗯哼高興了,她才提出:“我們先去看看,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就把玩具捐出去,你不願意,我們就帶回來。”

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髮脾氣。在嗯哼的秩序裡,玩具是屬於他的,不能分享給別人,這個時候如果強硬的讓他分享給別人,會傷了他小小的自尊心。霍思燕做的很好,先耐心的陪伴,尊重嗯哼的決定,並且引導嗯哼一起做出選擇。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二、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通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承認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來對各種關係的認知,當然孩子的智慧也無從建構。

有序的環境包括:合理規律的作息、整潔的家庭環境、和睦的家庭氛圍。

1.合理規律的作息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為孩子安排一個科學合理並且相對固定的作息制度,並且要督促孩子遵照執行,能夠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為培養秩序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孩子每天幾點起床、睡覺,早中晚三餐時間,玩遊戲的時間,看動畫片的時間……等等,都相對的固定下來。

2.整潔的家庭環境

整潔、舒適的家居佈置能穩定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玩耍的房間裡有木質的地面與柔軟的靠墊,並且不會堆積太多的東西在孩子的房間裡,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心情愉悅。

家庭中每個房間的功能不同,明確的區分,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空間的概念,以及遵守秩序,比如睡覺的地方是在臥室,書房是媽媽爸爸看書、工作的地方,想要玩玩具的話最好是在自己的房間或者是專屬的玩具區域。傢俱外面不存放太多的物品,即告訴孩子,家裡的東西是會收納起來的。

影視明星應採兒曾經跟她兒子Jasper說過,客廳是大家的公共空間,不是屬於他一個人的,如果大家都不同意把玩具放在客廳的話,jasper就不可以把玩具放在客廳裡,只能放在自己的房間裡。並且Jasper的房間裡,玩具分類擺放的很整齊。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讓孩子生活及住在固定的地方,為孩子安排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有固定的擺放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有櫃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整齊的。每次遊戲時,孩子都能從固定的地方取到需要的玩具。家長還要用良好、積極的秩序去影響孩子,不管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家長都要為孩子預留收拾玩具的時間,切忌為了進行下一個活動,而姑息孩子可以不收拾玩具或草草地幫他收好,這樣是不利於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家長應科學安排孩子玩玩具的時間,讓收拾整理成為遊戲的重要部分。

3.和睦的家庭氛圍

家長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和睦、愉快的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無形中學會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的秩序美。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長需要統一意見,不要反反覆覆,各自不同,造成孩子的困擾,讓孩子無所適從,破壞孩子的秩序感。

比如不隨意在孩子的面前爭吵、發脾氣;在家裡製造歡樂的氣氛,家長要抽出時間共同陪孩子玩耍,提高陪伴的質量,家長之間的交流互動也要多使用禮貌用語,像請、謝謝這一類的,給孩子做好榜樣,在和睦的家庭氛圍中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三、允許孩子重來

觀察孩子有秩序的事情,一定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孩子要求重來一次那就重來一次,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安慰孩子的情緒,一定不要譴責孩子。——《捕捉兒童敏感期》

共情是幫助孩子梳理自我情緒的好辦法,我們和孩子共情的時候,便為孩子搭建一個豐富的自我認知體系。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共情,才能打動孩子的心。——《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很多時候,孩子的要求是不可逆的,那就只能是安撫他的小情緒!家長們不妨試著用

共情

的方式,慢慢順著寶寶的想法跟他聊:

“我知道你想要媽媽剛才開車門。”

“我要媽媽開車門。”

“不是媽媽開車門,你很難過對吧?”

“我很難過。”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慢慢聊下去,寶寶的注意力會轉移到表達自己難過的心情上,繼續順著聊,寶寶的心情會慢慢平復。

2歲的孩子很可怕嗎?其實你錯了,他們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結束語

如果您的孩子恰巧也在經歷秩序敏感期,那麼回憶一下自己對孩子強烈的規則有沒有不對的做法,又有哪些比較好的做法。從現在開始自己做的好的自然要求加強,至於做的不好的方面及時改正,和孩子一起順利的度過秩序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