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方磚墊起的文字高度

文/一枝蘆葦

一塊方磚墊起的文字高度

古城夜色

三百多年前,廟灣在大海歸去的浪花裡,站立成一座城池,一塊塊灰磚青瓦寫上了遠古的韻味和川流不息的生命。

從唐宋到明清,多災多難的土地復耕著子子孫孫的包容與善良。一條射陽河用它的沉靜和寬廣引領著前世今生,靈動的水鄉飄落一盞盞漁火,在漁歌唱晚、田園巷村的裡下河平原上,一個個鮮活的群體和傳說,是人民群眾智慧結晶,是純樸憨厚的鄉情鄉風的積澱,是兩岸百姓用一針針網線織起的文明,是這塊土地埋得很深的精氣神!

古城牆傾聽著射陽河水流過的每一個音符,有激盪、有沉吟、有婉嘆、有憤慨、有相約、有離別、有絕唱、有鄉愁……我該如何留住它的依戀?我該用什麼轉告未來?

我想用一根火柴,劃過家鄉的土地,點起一堆堆煹火,在冷清、安閒的視窗,把心思放進一個全無人知的夜晚,訴說一生一世的長短,讓城牆上的每一塊方磚都浸染文字的風采。讓流水的聲音充滿個性和張揚的本色。

一束陽光從古城牆東邊的樹梢上慢慢散開,紅彤彤的,像個剛出生的嬰兒,當她發出第一聲啼哭時,這塊土地就又活過來一次。那些飛走的蘆葦花,重新長出嫩芽的野菜,第一個開花的寒梅,從南方趕回來的燕子,犁鏵翻開的土層……只要你喜歡,只有每一行詩一般感應的發現,你就可以像春風一樣,把每一粒文字種在成長的腳步裡,讓人生走得更堅實、更穩健、更自信。

廟灣,用一個儀式般的禮義,儲存小城的喜怒哀樂,小城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我們最熟悉的聲音,最原生態的歌唱,最深遠的文脈,最有氣節的方塊體,最渾厚的民族風。我們喜歡在外灘的季風裡嗅一嗅海的腥臭,我們也會在一排楊柳下聽聽老淮調的老味,我們常為一輪從河水鋪開的金色中退卻的落陽而憂傷,我們和這片土地緊緊的聯在一起,我們喝著同樣的射陽河水,我們在古淮河的渡口等一張時光的定單。

文字是文明的開始與象徵,我站在城牆腳下,想著文字的重量和厚度,想著如何讓有溫度的文字暖和起來?靜靜的串場河被海風吹斷了魂魄,長滿鹽蒿草的灘塗向東邊沿伸,夜已經無法聽到大海的怒吼和靜謐曠野,廟灣城頭似乎只剩下文字記載的印痕,鹽場沒了,鹽鹼地沒了,當年製鹽的工具也成了鄉愁館裡的物件,老式的和不認識的終究要成為一家,一條不歸路的夥伴,我們的心中只要滾燙的文字不降溫,不老去,心才會安然。

點燃廟灣的爐火,沿著每一個飛簷去尋找,小城的文明在一塊塊方磚徹起的古風中,子子孫孫會從中感悟到,射陽河畔的人們都能看到,遠行的遊子在心裡能看到……

廟灣的燈火,永遠不會熄滅!!

一塊方磚墊起的文字高度

古城日出(一)

一塊方磚墊起的文字高度

古城日出(二)

一塊方磚墊起的文字高度

古城日出(三)

一塊方磚墊起的文字高度

古城日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