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我們當代追捧極簡主義,一些服裝、裝飾的風格,如果是極簡風就充滿了高階感,還有極簡的生活方式,極簡主義的書籍都大熱。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聖人就是極簡主義的踐行者,可謂是鼻祖,他就是王陽明。他的哲學思想、興趣愛好、生活方式都是極簡風的。

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首先是他的哲學思想。陽明心學三句話十個字可概括,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到了晚年王陽明甚至只提三個字即“致良知”。其哲學思想之極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基礎底層理論,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都在此基礎上生髮出來。心即理意即心就是天理,心就是宇宙,心就是智慧。你的內心天然洞悉著這個世界,你的內心裡住著良知。

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知行合一的哲學貢獻更是巨大。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你的知和行都合於你的內心。你的起心動念就是行了,不可不格物致知。這個提法真是振聾發聵。陽明心學修心的學問之精華即在於此,這一學說在後世實踐中影響了太多人。致良知即擴大你的良知,實踐你的良知。什麼是良知,“知善知惡是良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良知,只不過在滾滾紅塵中,你的良知很容易被矇蔽,如何擦去你心中的灰塵讓良知之光放大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聖賢之途即在致良知中。

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然後是王陽明的興趣愛好。他最愛是講學,即使在前線打仗的時候,也把學生帶著,邊打仗邊插空講學。這個極致型的愛好,極致到什麼程度呢,這邊指揮千軍萬馬平息叛亂,回到帳中即開始活學活用給弟子講學,他的弟子們是跟著上前線不為打仗,為學習的!他是打惡仗和講學兩不誤的。想想這樣的畫面,真是清新脫俗,豪邁之極啊。王陽明講課是身教重於言傳的,他不是給弟子們講理論,講什麼四書五經,他是帶著弟子們一起修心的,如果說他是在上課,我們可以管這叫實踐課。王陽明的書法水平也極高,明代大家徐渭曾稱書聖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羲之後人王陽明則是“以人掩其書”。王陽明如此成就得益於其對學習鑽研的極致狀態,他的父親王華就數次勸他不要讀書勞累過度,不要沒日沒夜的。我們現在知道,他的這種沉浸式研究狀態,特別符合心理學講的Flow(福流)體驗,“此時不知在何時,此身不知在何處”,其實他是處於某種巔峰體驗的幸福狀態。王陽明的悟道是不是和他的這種極簡的鑽研精神有關呢?

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還有他的生活方式極簡。他坐竹林,睡石棺,為成聖賢豁出去了。我們修煉極簡往往都是從生活方式開始的,從衣食住行著手,比如斷舍離,就是從居住環境開始的。當我們研究王陽明的生活方式時卻發現,這些事對他根本都不算個事。

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王陽明的五溺是他的求索狀態,其實也是他的生活狀態。當他溺於佛老時,他不是簡單地研究書本上的知識,他是直接住到山上去,直接住到寺院裡的。當他決定迴歸儒學,到陽明洞裡修行學習時,那就是住在一個山洞裡的。還有一個記載,說他結婚當日,跟一個道士聊得興起竟然忘記回家了,雖然此種內容不足為信,但也從側面反應他當時的精神狀態,他是修行的狀態,不是享樂的狀態。為驗證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他連續七天坐在竹林裡格竹子的事兒也能說明問題,他為此大病一場。他到了龍場,為去生死之念關,晚上特意睡在石棺裡。如果講對居住環境的斷舍離,應該沒他這麼徹底的了吧。王陽明在講學中特別強調立志的重要性,跟他學習就是要立志做聖賢的,用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觀點來說,你既然立志做聖賢,你的一切行,包括你的所思所想、你的言談舉止、你的衣食住行等等都要圍繞做聖賢這個志向發生改變。內心是聖賢,才是真聖賢。同理,內心的極簡才是真極簡。

我們現在奉行的極簡主義,早在五百年王陽明早就踐行了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就向陽明先生學學吧。他是真正的極簡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