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漢代最流行的辟邪玉佩

揭秘在漢代最流行的辟邪玉佩飾

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佩作為漢代人們用來辟邪厭勝的流行飾品,統稱為“辟邪三寶”。下面本命結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個物件。

揭秘在漢代最流行的辟邪玉佩

玉剛卯

玉剛卯是掛在革腰帶上的護身符,大約開始出現於西漢後期,王莽時曾一度廢止,東漢時又恢復使用,漢以後又廢除不用,與“嚴卯”合稱“雙卯”。玉剛卯是由商周的方柱形玉管退化而來的,商周的方柱形玉管又是由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琮形管直接演化,因而剛卯繼承了琮形管“外方內圓”的特徵,具有長方柱體的外形,一般長約2釐米,寬約1釐米,中有貫孔,可穿繩,外壁四面均陰刻有兩行隸書銘,共三十四字。“赤青白黃,四色是當”意思為四種顏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掛此物,就擋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

“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則是告訴佩掛者:天帝已讓火神警告夔龍不可作惡、不可食人了,違者即被燒死。

“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是說老百姓的疾病,因為有剛卯在身,也可以擋住疾病的入侵。

這三十四字就是將剛卯的形制、含義、用途等刻於其外壁上,告訴人們佩戴能夠辟邪。剛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漢代以來,就成為人人喜愛佩戴的玉飾了。

揭秘在漢代最流行的辟邪玉佩

司南

玉司南佩是漢代一種形態特殊的器形,形若用於正方向、定南北的司南(亦稱指南)。玉質精美,玲瓏小巧,上面琢磨成小勺形,下面呈“工” 字狀,常琢穿系小孔。一般認為,其上部是司南的部件之一指南勺,中間是漢代常用的配飾“工”字佩,下部為司南部件之一的底盤。

司南玉佩是漢代辟邪玉之一,數量不多卻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分上下兩層,為兩長方柱相連形,橫腰環一凹槽。頂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個小盤,全器光素無紋。在中間凹細處或小勺柄處,有一個橫穿或豎穿的孔,可穿系佩掛。

司南本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場指南性製成的指南儀器,用於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構造上有勺,下有地盤。無論地盤如何防止,勺如何轉動,最後勺的定向始終指向南方。在漢代占卜之風大盛時,又成為測算兇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盤上刻畫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圖案,算卦人根據勺的指向,作出測定。以司南卜筮之風尤以新莽時期最盛,赴任之官挾木式以治,身後以木式擇塋,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壓勝之效,人們遂仿司南之形,將實用器轉變為佩飾器,琢成頂部有司南形狀的小玉佩,隨身佩戴,用於辟邪壓勝,為司南佩。

古人認為,出門掛司南佩“是為吉祥”。

玉仲翁

揭秘在漢代最流行的辟邪玉佩

翁仲是一個古代人名。姓阮。傳說他身長一丈三尺,勇力異於常人。他帶兵鎮守臨洮,威鎮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他鑄造銅像,放置在咸陽司馬門外。秦以後,貴族帝王墓前常有石人、石馬、石駝等鎮墓吉祥物,石人即為翁仲。在漢代,人們想借助翁仲的威靈來辟邪,所以用玉石雕刻一個身穿長袍,頭戴冠,雙手相握胸前的立人像,用於佩戴。漢翁仲採用“漢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蒼古,面部只琢眼和口,僅用三至五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臉,連眼、口都不刻劃,臉為長圓形,頭下有三角型的鬍子,寬衣大袖。

漢代玉器發展與鑑賞

漢代玉器繼承了春秋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把中國古代玉器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漢武帝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以禮器、佩飾為主的儒家玉器體系,也因此得到了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