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詞作,可以說是抒發中秋懷思之情的巔峰之作,這首詞就是

一首詞作,可以說是抒發中秋懷思之情的巔峰之作,這首詞就是

一首詞作,可以說是抒發中秋懷思之情的巔峰之作,這首詞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詞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的正文前面有個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與背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年,蘇軾外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市}擔任太守。在中秋之夜飲酒到天亮,此中又非常懷念在遠方當職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於是寫下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一首詞作,可以說是抒發中秋懷思之情的巔峰之作,這首詞就是

蘇軾的詞皆是明白曉暢的,這首寫中秋懷思的詞作也不例外,但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此中的意韻,在此做個簡單的解釋。嬋娟,原指美好的事物,在此代指月亮。明月何時出現的?我手持酒杯遙問蒼天。不知天上的宮闕啊,今夕是何年何月,我想啊乘著那清風飛到天上去,又恐怕在那玉石砌成的高樓上,受不住那徹骨的寒冷。我翩翩的起舞啊,與我的影子為伴,這哪像在人間那。月兒轉過那硃紅的樓閣,低低的掛在雕花的窗戶上。那月光照著無眠的我,月兒對人間的分分合合不應該有啥遺憾吧,那為什麼常常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月圓那?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樣的事啊自古就沒有周全的。只希望世上的親人們,都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之遙,也能共同擁有這美好的月光。

一首詞作,可以說是抒發中秋懷思之情的巔峰之作,這首詞就是

這首詞以月起興,把對七年未見面的弟弟的思念之情貫穿詞中。圍繞著明月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而對宇宙對人生進行哲理性的思考,反映了作者複雜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但在詞的最後,又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總之,這首詞作落筆灑脫自然,情景交融,思想豐富,境界高遠,全篇充滿哲理,是蘇軾詞中的典範之作,不愧為抒發中秋懷思之情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