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強健的歐洲人本來佔優勢,為何總是敗給低矮的蒙古人

元朝是我國疆域最廣大的朝代,然而在元朝之前還有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龐然大物。隨著兩次蒙古西征,蒙古人將兵鋒一直向西推進到了歐洲的多瑙河沿岸。同時因為蒙古人殘暴不仁的屠城策略,讓歐洲人對蒙古人心存恐懼。

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按理來說冷兵器時代,體格壯碩程度決定了軍隊的戰力,而健碩的歐洲人是佔據優勢的。為什麼卻不是低矮的蒙古人的對手?甚至出現數十萬歐洲士兵,被幾萬蒙古人追著打的情況?

公元1219年,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開始了第一次西征。這一次的目標是位於西亞的花剌子模國,原因是花剌子模總督殺害了蒙古的商隊和使者,挑釁了成吉思汗的威嚴。結果不出所料,在蒙古騎兵的鐵騎之下,花剌子模國破家亡。

而在1235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再次西征,這一次蒙古人與俄羅斯公國、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家交手,徹底打疼了東歐各國。並且在亞歐交界處,建立了元朝西北第一個藩國,欽察汗國。

等到125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又前往西方刷經驗,這是第三次西征。這一次的目標是中亞地區和北非地區,在戰勝了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等國家後,有一個元朝藩國建立,那就是伊利汗國。

從三次蒙古西征不難看出,歐洲人雖然體格健碩,但是面對蒙古人就像小雞一樣無力抵擋。那麼為什麼體格健碩的歐洲人,反而打不贏低矮的蒙古人呢?其實蒙古人之所以能夠戰勝歐洲人,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戰術戰略差距,第二是蒙古人引以為傲的騎兵,第三是裝備上的優越性,以及最後一點歐洲人對蒙古人固化思維,導致他們對蒙古人充滿了畏懼。

首先蒙古人雖然不是漢族,但是卻深受漢人兵法韜略的影響,諸如拔都、旭烈兀和速不臺等名將都學習過兵法。而蒙古帝國後期更有許多漢人加盟,為蒙古軍指揮作戰。宋朝末年中國的軍事理論早已成型,而歐洲還處於靠經驗作戰的階段,因此遠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熟悉了大規模作戰的蒙古人,利用機動性強的優點,採用了最有效的騎射戰術,讓歐洲人摸不到蒙古人,卻始終在蒙古人的攻擊範圍內。等到歐洲人想要用騎兵去追擊時,蒙古人再採用重騎兵與歐洲騎兵纏鬥,輕騎兵去衝擊歐洲步兵,從而進一步擊垮敵人。

這也就是第二點,蒙古人引以為傲的騎兵作戰。蒙古馬在當代屬於劣等馬,不僅矮小還跑得慢。但是它們的優點是耐力強,對環境的要求也低,無論是高寒的高海拔地區,還是平原荒漠都能馳騁。這使得蒙古人有了歐洲人無可比擬的機動性和耐久性。

而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 人人都是熟練的騎兵戰士,從小在廝殺和狩獵中生長,因此不僅有著熟練的騎術,還精通團隊作戰。這些都是歐洲人不曾擁有的優點,因此蒙古的騎兵組合在一起,遠遠不是“1+1=2”那麼簡單。這也就導致了蒙古騎兵幾萬人,就能夠全殲歐洲數十萬的軍隊。

同時蒙古人在武器裝備上也比歐洲精良,歐洲最著名,也是防禦力最強的板甲誕生與15世紀初期,而當時的蒙古人已經將鎧甲武裝到了牙齒。我們經常在電視裡看到,蒙古人打仗不穿鎧甲,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蒙古人崛起之後,對鎧甲非常看重,專門會擄掠匠人為他們打造鎧甲。而且他們還仿造金人的柺子馬,組建了重騎兵,連馬的牙齒都穿戴上了重灌甲。這使得蒙古人的戰力更上一層樓。不僅如此,蒙古早期與南宋結盟,得到了南宋的攻城器械,蒙古著名將領郭侃就擅長攻城,他利用攻城器械在第二次西征時,攻破了300多座城池,被稱為“東天將軍,極西神人”。

最後一點就是歐洲人對蒙古人的畏懼心理,自從蒙古人第一次西征剿滅花剌子模開始,蒙古人的形象在歐洲人心中就與惡魔畫上了等號。等到第二次西征,蒙古人兇悍的作戰風格,以及屠城的策略,再次讓歐洲人聞風喪膽,這也使得許多歐洲人不敢與蒙古人作戰,即使是戰力強悍的歐洲部隊,遇到蒙古人他們的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蒙古人能夠戰勝體格健碩的歐洲人,並非沒有道理。只不過當時的歐洲人並沒有想到這麼多因素,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蒙古人是上帝派來懲罰歐洲的惡魔,因此也將蒙古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