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伏天已經來臨,這外界的溫度也像坐了火箭似的升的很快,在我們皖北地區白天溫度基本在37℃左右徘徊,真正體驗了什麼叫“上蒸下煮”,地裡的玉米也曬得耷拉著葉子,感覺今年又要大旱一陣子,可是農村老人說也有可能澇,因為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這又是什麼意思,今年下半年到底旱還是澇呢?

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們知道“伏天”是小暑與大暑節氣中間的一段日子,這段時間溫度最高,陽光最強,雨水最多,人們精神倦怠,古人認為炎熱裡夾帶邪毒,必須躲避,所以才從二十四節氣裡單獨分出來,意在提醒人們到了這個時刻要避暑,不然對身體有害處,普通老百姓用蒲扇、井水避暑,而官員則用冰塊避暑,皇帝則專門到各地避暑山莊躲夏。

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古人計算日期用的是天干地支法,比如今年就是辛丑年,它是由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兩按照固定順序描述年、月、日,這樣天干用六輪,地支用五輪,剛好配一遍為60年,古人稱是一個甲子,也叫六十一花甲。

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古代先民認為,天下萬物皆由五類元素組成,分別為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比如春季萬物復甦,屬木;夏季溫度炎熱,屬火;秋季金稻豐收,屬金;冬季千里冰封,屬水,所以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季迴圈,週而復始。

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們再看今年入伏的日子,陽曆7月11日,農曆六月初二,也就是辛丑年乙未月庚申日,“庚”是天干的第七位,古人將干支與五行、五方及五常等相配,故“庚”又被賦予“金”的含義,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所以“庚”就是“伏天”的意思,“庚”又代表西方,西方是秋天的方位,五行屬金,稱庚金;而申又為陽金,處在十二支第九位,申為孟秋,節令是農曆七月,申是頑鈍耐磨之金,故為陽金,《史記》:以配五行庚辛申酉,金也”。所以今年入伏的日期就是“雙金”。

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意思是入伏的日子為“雙金”,那麼接下來就會有四十五天的陰雨天氣,這是因為五行中金生水,而“雙金”說明水份更充足,由於伏天高溫乾旱,充足的雨水可以讓作物生長良好,秋季獲得五穀豐登,俗語“伏裡有雨,囤裡多米”,從俗語來看,今年秋季是個豐收年景。

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啥意思?有道理嗎?

綜上,農村俗語“雙金坐伏頭,四十五天陰”,是古人的一種圖個好彩頭的說法,意思是入伏這天是“雙金”日,伏天就會多雨,秋季五穀豐登,是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