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春秋時期,卞和在荊山上偶然拾得一塊玉,發覺此玉美麗異常,似乎名貴得很,他心想“這是誰掉落的呢”?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他竟然拿著這塊玉去拜見楚厲王!身為楚國人的卞和,這是要拿著玉去見國王呢!拾玉不昧的卞和,輾轉之下終於見到了楚厲王,楚厲王端詳此玉良久,但是他看到的卻與卞和完全相反,表示這不只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覺得卞和這個小老百姓居然能拿塊破石頭來行騙!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於是楚厲王一怒之下,便命人斬了卞和的左腳。卞和疼痛難當,心裡也是苦不堪言,國王如此昏庸、殘暴,早知道自己就不該來這裡。但事已至此,卞和也只好灰溜溜的回去了,來時是正常人,回時卻變成了殘疾人。在楚厲王駕崩後,楚武王即位,卞和本以為新國王是個明君,斷不會似厲王那般殘暴。於是卞和便又來到王宮獻玉,似乎已忘了斷腳的教訓,可是楚武王同先王一樣,同樣的不識貨和殘暴!而且居然氏還也是砍腳,卞和的右腳被楚武王下令砍掉,結果卞和徹底成了無腳人,他真的只有爬回去了。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回到荊山腳下,卞和痛斷肝腸、傷心欲絕,哭得昏天黑地。他抱著那塊美玉,心裡一直在想“這到底是玉之禍還是人之禍”?古希臘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他卻兩次被國王斬腳,一點都不吸取經驗教訓。而到了戰國時期,這塊玉機緣巧合地到了趙王的手裡,趙王沒有春秋時期的楚王那麼不識貨,他知道這是塊美玉而非頑石,因此視為珍寶。可是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秦王不知從何處聽說了這塊玉,並且還知道此玉名叫“和氏璧”,秦王十分的覬覦,他派人告知趙王,願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趙王聽說秦王願以如此大的代價換取區區的一塊玉,因此更加珍視和氏璧了,他沒想到和氏璧這麼值錢。秦王派來的使者要他儘快給答覆,趙王顯得進退維谷,左右為難,他捨不得和氏璧呀!如果落入秦王手裡,真的是不甘心!可是若不換,又怕秦王發兵攻打趙國,這可怎麼辦呢?使者走後,大臣藺相如來到趙王面前,他說他願意出使秦國,讓秦王得不到和氏璧,趙王眼睛一亮,欣然同意,讓藺相如去往秦國。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藺相如到了秦王面前,將和氏璧獻上,秦王觀察之後,讚不絕口、愛不釋手,但是秦王只是心裡想讓藺相如快些回去,不想割讓城池也不想放棄和氏璧。藺相如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人,他見秦王只是一味地拿著和氏璧,卻絕口不提那十五座城池的事,便知秦王是騙子。於是,他對秦王說這和氏璧上有點小瑕疵,秦王不信,看了又看也沒發現異常。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藺相如還是一口咬定玉有瑕疵,秦王只好將玉給他,心想寡人這裡有這麼多人,還怕你跑了不成,看你耍什麼花樣。藺相如拿過和氏璧後,挪到大殿內的柱子旁,忽然說對親王表態,如果秦王強迫他交出和氏璧,他就人玉同亡。秦王明白他的意思,藺相如這是要連人帶玉都撞在柱子上,來個人死玉碎,這正是“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秦王看藺相如這麼耿直勇猛,不禁大驚失色,於是開始勸說藺相如,做事不要衝動,有什麼事好商量,何必如此極端。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後來,藺相如暗中派人悄悄將玉送返趙國,自己也巧言脫身沒有被秦王殺掉。到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橫掃天下,滅了其他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統一全國後,嬴政非常貪婪,天下寶物想盡收囊中,他久聞和氏璧的美名,覬覦已久,於是釋出懸賞令以及命人四處找尋。不久,這塊美玉和氏璧便落入了他的手中。得到美玉後,秦始皇非常開心,他反覆把玩著美玉。

“和氏璧”背後,究竟是玉禍還是人禍?

只見此玉晶瑩剔透,手感極其地潤滑,難怪是大家爭相搶奪的寶貝!大家都以為皇帝會把美玉珍藏起來,這樣可以方便自己隨時觀賞,可沒想到嬴政派人將此玉重新加工,改頭換面製成了一個傳國玉璽!並且世代相傳起來了。可是到了五代十國時,各國爭鬥不斷,在這場權利的遊戲中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這塊傳奇美玉和氏璧卻失去了蹤跡,再難找尋,成為千古遺憾!

搜尋關注“玉雕匠人衛喜珍”,收穫更多玉石收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