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信託副總裁周志寰深度解析行業風險!"風險問題首先是戰略和偏好的問題"

圖源:圖蟲創意

“長期從事金融行業的人都清楚,產生一個風險很快,但處理一個風險很難。現在信託行業出現了風險資產,我們還是需要分門別類,有耐心地進行處理。”建信信託副總裁周志寰說。

周志寰有豐富的銀行業信託業風險管理經驗。

近日他就信託風險管理話題接受

證券時報·信託百佬匯

記者專訪,他認為,信託風險化解過程需要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並相信整體風險能夠被消化,整個行業具備開始新階段的基礎。

在他看來,風險的防範是最核心的風控,這需要信託公司穩健發展。

周志寰

相信整體風險能夠被消化

信託百佬匯記者:

近幾年信託業風險事件不鮮見,您怎麼看近年信託業風險出現的原因?

周志寰:

信託業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風險,背後有多方面複雜因素。

從外部環境上,首先是經濟週期的影響,信託業的發展和風險爆發與週期緊密相關。

信託業大發展始於2009年,規模從2009年的2萬億到2017年“見頂”時達到26萬億,膨脹了13倍。信託快速發展支援了實體經濟,帶動了基建、地產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實體企業和信託業的風險是不斷積累的,一旦進入調整期,風險就會爆發出來。

其次是資管業發展時間短,整個行業還不夠成熟。

信託業高速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資管業高速發展的時期,2017年末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模達到百萬億。過程中,大家對資管業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市場在不斷創新、試錯,規則也在不斷完善、調整。前幾年一個突出的現象是資管子行業相互交叉,帶來了風險。信託業在資管業中最靈活,業務模式不斷創新,業務難以定型,風險控制的難度也就相對比較大。

從信託業來說,可以說監管和信託公司都非常重視風險防控,但信託公司有一個天然缺點是規模和體量比較小,人員少,業務相對變化快,難以充分打磨和完善風控體系。同時,信託公司業務投向和模式的一些問題,比如在地產單一行業甚至單一客戶上有較高的集中度,資金池模式等,也是風險因素。

同時,過度激勵和短期行為加劇了風險。

特別是2015年之前,一些信託公司採用“牌照+合夥人”模式,過高激勵和考核重壓下,出現激進業務、冒險行為甚至道德風險。風險都有滯後性,這些短期激進行為的風險也逐步顯現。

另外,公司治理問題也是重要原因。

有的信託公司股東對信託公司的經營不尊重,將信託公司視作自己的提款機,雖然監管明令禁止,但股東還是透過各種方式變相自融或挪用資金,造成個別信託公司整體出現風險。

此外還有信託文化的原因。

特別是經常出問題的公司,大多在信託文化上存在問題。

信託百佬匯記者:

您如何評估當前的行業風險形勢?

周志寰:

對於風險情況監管此前也有過披露,風險的確客觀存在。

但出現風險不可怕,重要的是有沒有對策和相應安排。從目前看,無論是從行業的探索看,還是從監管部門的思考和指導看,都有一些成效。

在監管部門的指導和要求下,信託行業的轉型和業務模式調整效果比較明顯,此前的風險隱患減少。資金池今年年底絕大部分公司都會清零,通道類業務大規模的都消化掉了、基本只剩一些個案,融資類業務連續兩年壓降效果也很明顯。

當然,今年以來地產行業出現一些風險事件,信託公司受到拖累比較大。但其中大量風險應該還是流動性風險,將來是可消化可處置的。

風險從出現到爆發再到消化有一個過程,相信經過行業一段時期的共同努力後,整體風險能夠被消化,並且整個行業也具備重新開始一個新階段的基礎。

化解風險需多方努力,要“因險施策”

信託百佬匯記者:

信託公司出現風險後,應如何化解風險?

周志寰:

現在信託行業出現了風險資產,我們還是需要分門別類,有耐心地進行處理。

怎麼處置風險資產?

首先要看成因,要根據風險類別來尋找解決之道。

信託業的大多數風險還是流動性的風險,是可消化可處置的。特別是房地產和城投領域的風險資產,它的基礎資產還實實在在存在,只是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完成開發或者不能完成變現,導致到期不能償還。這樣的情況下,只要資產能盤活,風險是能化解的。

資產的盤活需要完善的方案,也需要相關方的支援,包括監管部門、政府部門、金融單位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要有耐心,要一起協商,妥善研究對策。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地產專案出了風險,要把它盤活,那麼無論是開發商、信託公司,還是買房人,需要一起協商應對。從金融機構角度來說,儘管可能要求產品封閉運作,但是不是能考慮做一些特別安排?比如適度降低融資成本,對原有融資償還做一些延期安排,以時間換空間,讓相關方來盤活專案。

還有一些風險涉及大股東挪用,應該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來追討。行政力量介入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涉及惡意欺詐、涉嫌犯罪的,司法系統該介入也應該介入。

另外,有個別公司確實問題較大,需要整體的重組。從公開資訊也能看到這樣的案例,相信有監管和政府部門介入和支援,未來一段時間能夠看到風險化解成效。

信託百佬匯記者:

信託公司化解風險需要哪些能力?

周志寰:

信託公司處置風險資產,既需要內功修煉,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援。

信託公司內部要加強治理和管理,要重視風險資產專案的盤活、追討甚至訴訟能力。風險化解需要精兵強將,要在人力資源、激勵機制上給予傾斜。

從外部支援來說,現在有比較好的環境。比如,監管部門對信託風險資產處置出臺了系列政策,信託保障基金公司可以介入提供幫助,相信信保公司將來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另外,信託公司股東單位的支援也不可或缺。一些信託公司出現風險後,股東單位也需要投入一些資源,加強指導和管理,或者給予一些資金支援,等等。

轉型期要重視新的風險點

信託百佬匯記者:

信託業正從非標信貸模式轉型,迴歸信託本源,注重主動管理業務。轉型過程中,是否要注意防範新的風險?

周志寰:

的確,隨著信託業轉型,信託公司的風險管控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要求。

比如,信託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以前信託做非標做得多,行業更多面對的是信用風險,現在轉型做的業務與公開市場緊密相關,包括股市、債市、匯市甚至商品市場。隨著轉型推進,市場風險會變成一個突出的風險。

同時,轉型面臨的信用風險管理方式也不同於以往非標信貸業務,例如債券投資業務;私募股權投資業務及其投後管理、風險化解也是新的課題。

另外,信託公司的操作風險也會越來越大。

標品市場業務相對高頻,過程中的差錯應對、執行能力都變得很關鍵。現在都需要借用金融科技解決問題,這些也是信託公司要投入的。

儘管信託公司管理這些風險的經驗還相對少,但資管業其他機構在應對市場風險等方面的經驗已經非常豐富,其中可借鑑可學習的地方很多。再經過自身不斷實踐和經驗積累,相信信託公司這方面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風險防控從戰略和偏好開始

信託百佬匯記者:

您一直從事風險管理相關工作,能否結合建信實踐,談談守住風險底線的經驗?

周志寰:

應該明確的是,風險問題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純技術問題,風險問題首先是戰略和風險偏好的問題。

一個公司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沒有執行的定力,風險偏好不明確,那麼整個方向首先就是個巨大的風險。

建信信託2014年開始轉型戰略,當時提出的一個關鍵點是要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做業務,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總行戰略。所謂主戰場,現在看就是科技自立自強、專精特新、綠色金融等領域,我們要在這些主戰場上投入,尋找業務機會。在這個價值導向下,公司整體的業務方向和風險的偏好是比較清楚的,這樣就不會去找灰色地帶,不會形成機會主義。

同時,公司戰略、風險偏好等重要工作,需要董事會、高管層親自抓。建信的做法是“風險管理進黨委”,確保和建總行的風險偏好保持一致,確保各項風險管理工作得到落實。隨著高層重視風險,公司會形成全員抓風險、人人明確風險責任的狀態。

在這基礎之上,要建立一整套的風控體系。

風險管理是有方法論的:風險識別,風險報告,風險預警,出現問題要處置,處置狀況要跟蹤……有一整套流程。

其中,最核心的是“報告”,識別風險之後一定要報告,不能隱瞞風險。只有對風險進行客觀報告,才能啟動一系列措施。

從風控體系來說,以前信託公司主要是學習銀行信貸的一套風控體系,從信託轉型方向來看,這是遠遠不夠的。信託業現在注重的業務,無論是私募股權、標品投資,還是併購重組、服務信託、家族信託等等,各業務之間差異很大,每一種業務都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風控體系。風控體系建設也需要持續投入、完善,這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動態的工作,風險管理永遠在路上。

還必須強調的是,穩健經營、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非常重要。

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一直強調穩中求進,金融機構更是要穩。特別是現在信託公司正在轉型,做的很多是新業務,如果超常規發展,可能帶來不小的風險。

資管行業足夠大,金融機構發展的路很長,不必急在一時。只要慢慢地穩穩地跑,中間不栽大跟頭,總會跑得很遠。只有有了高質量的風控,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信託百佬匯)

建信信託副總裁周志寰深度解析行業風險!"風險問題首先是戰略和偏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