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清華的一流科學家:獲得科研自由的顏寧,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我們需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需要人才,需要傑出人才或者一流人才。客觀地說,要建設“雙一流”大學,最需要培養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沒有一流人才的支撐,怎麼行?所以關鍵是培養一流人才,留住一流人才。

有論者認為,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人才是除高樓、裝置等硬體條件外最關鍵的“軟實力”,也成為各大高校競爭的資源。

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現象。我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國內有些一流的人才不是在國內流動,而是流向了國外名校。所以要建設雙一流大學,我們必須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

離開清華的一流科學家:獲得科研自由的顏寧,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看到網上談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兼職教授顏寧的網文,有些想法想說說。顏寧博士後出站後於2007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出生于山東的她當年才30歲。37歲率團隊攻克困擾結構生物學界半世紀的科學難題。

顏寧曾在其微博裡提到,30歲那年入職清華正教授時年薪為10萬元,從來沒考慮過柴米油鹽的問題,之後也沒有被這些問題困擾過。有人覺得,那時教師的工資普遍不高,顏寧能拿到10萬不算低。而有人覺得,按照科研貢獻看這個年薪低了。

還有網文談到,根據一些資料,清華大學的正教授平均月薪達到1。5萬人民幣左右,包括基本工資、獎金、補助和其他收入等等組成。但這不包括髮表論文的獎勵、專案收入等等。

離開清華的一流科學家:獲得科研自由的顏寧,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2016年顏寧受邀在央視開講時談到科研經歷和人生感悟。在此次演講時她談到對金錢的看法,其看法融進了對學生的反問:難道金錢就變成了衡量自己的幸福感的一個標準了嗎?

意思是金錢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標準,而她只喜歡科學。她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你為世界留下什麼。也就是區別每個個體的是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是你創造的能力大不同。

有人疑惑,顏寧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為何後來辭職去了普林斯頓大學併成為終身教授?其實,這個問題早有答案:她接受採訪時表示,最吸引她的是職業自由,即時間自由,思維自由,學術自由。

離開清華的一流科學家:獲得科研自由的顏寧,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在談到人生成就時,她認為真正有意義的成就在於,“我提升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養成了自信、樂觀的心態”,而“我的職業生涯,迄今為止最值得稱道的成就大概就是我培養的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了。”

2016年彥寧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科學之星(總共有10位)”,2017年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但是最終結果是她落選了。也就在當年5月,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為終身講席教授職位。

顏寧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是我們國家的損失,是我國大學沒有留住一流人才。有人分析認為,就科學研究能力和成果看,顏寧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