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有些家長帶孩子做兒保時,發現醫生要脫掉孩子的褲子看他的屁股,當發現孩子兩側臀紋不對稱時,一般都會建議他們帶孩子去給專業的骨科醫生看一下,看是否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臀紋不對稱,怎麼就跟髖關節發育不良扯上關係了呢?

為什麼要給寶寶做這項檢查?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圖片

(圖片源自網路)

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醫學上的名稱叫做“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英文簡稱DDH。這個名稱是嬰兒及兒童期先天性或者發育性髖關節結構異常的統稱,其中包含有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和髖關節全脫位。

一、典型症狀

寶寶出現雙下肢皮紋不對稱,包括腹股溝和臀部下方面板皺褶的深度、長度、數量不對稱;

或嬰幼兒屈髖屈膝時,其雙膝高度不相等;

髖關節外展時有彈響聲或者髖關節外展受限或不對稱。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圖片源自網路)

二、哪些寶寶容易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

關於DDH的病因,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沒有出現被所有學者所公認的確切治病原因。透過流行病學研究有如下的危險因素:

1.有家族史的寶寶

發育性髖關節異常與遺傳有關,有家族史的寶寶發病機率要高於沒有家族史的寶寶。

2.女寶寶

媽媽懷孕期間,女寶寶對媽媽體內自然產生的鬆弛肽(使媽媽骨盆韌帶鬆弛,便於胎兒娩出的物質)更為敏感,更易造成髖關節韌帶鬆弛。

3.臀位出生的寶寶

出生前,這些寶寶的雙下肢位置可能與其他寶寶不同,造成髖臼發育不良。

4.出生時下肢受到牽拉的寶寶

分娩過程中,如果孩子的下肢受到不當牽拉,可導致髖關節出現異常。

5.包“蠟燭包”的寶寶

將寶寶的雙下肢抻直包裹,會造成股骨頭和髖臼不在自然的位置上,可能促使髖關節異常發生。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圖片源自網路)

重視新生兒時期的篩查

1.為什麼要早期做小兒髖關節篩查

發育性髖關節異常是導致寶寶肢體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歲內是寶寶髖關節發育最快的時期,及早發現,及時進行矯治,大部分寶寶是可以完全正常發育的。

但是發育性髖關節異常在寶寶學走路之前不容易被發現,而等到寶寶學走路後出現步態異常(鴨步)時,往往需要手術矯治,治療難度和手術風險加大,效果也不很理想。

我國一些地區已將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篩查列入新生兒疾病篩查專案,這對早期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異常非常有利,篩查出的發育異常寶寶可以及時得到治療。

2、小兒髖關節篩查如何進行?

寶寶在出生後42天左右在醫院回訪時就可以透過髖關節的B超檢查來檢測髖關節是否有問題。

大於6個月則需拍X光片檢查。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圖片源自網路)

掌握自檢方法,及時發現異常

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寶寶下肢活動會受到限制,家長掌握以下髖關節外展試驗方法,就能大致判斷寶寶是否存在一定問題:

檢查時,寶寶仰臥位,伸直併攏雙腿,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等長為正常;雙下肢不等長,表示可能有單側髖關節脫位。

平臥位屈髖屈膝兩足放床上,如雙膝高低相等為正常。單髖關節脫位時,雙膝高低不相等。

將孩子雙腿外展,正常情況下腿可向外轉80度,髖關節發育異常,腿只可外轉40~50度。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圖片源自網路)

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家長不妨給寶寶試一試。

除此之外,如果發現寶寶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進一步採取更準確的方法檢查:

走路不穩或向兩側搖擺如鴨行

臀部、大腿內側、膕窩面板褶皺增多、加深或不對稱

會陰部加寬

髖關節活動受限

蹬踩力量較弱

這個檢查一定要做好

(圖片源自網路)

如何預防寶寶發育性髖關節異常

不要捆綁孩子的下肢,孩子的肢體順其自然就好。

使用嬰兒揹帶或背巾背寶寶時,使其雙下肢自然彎曲,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這種姿勢是維持髖關節穩定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