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資料打響雲端之戰,七牛雲的年末企劃

十年前,移動產業方興未艾,雲計算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新生力量。

十年後,我國雲計算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2091 億元,同比增速達到 56。6%,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雲計算市場之一。

十年間,雲計算時刻與時代保持共鳴,從資料的飛速增長到產業革命,幾乎每一項技術的發展,背後都能看到雲的影子。

作為一家“雲+資料”一體化 PaaS 平臺,經歷了十年創業之路的七牛雲,始終向著客戶價值前進,努力縮短從想法到產品之間的距離。近日,「雲納萬物 · 數皆有言」2021 七牛雲戰略釋出會上,七牛雲 CEO 許式偉為大家揭開了七牛雲十年來篳路藍縷的雲端發展歷程,展示了七牛雲未來十年的藍圖。

立足資料打響雲端之戰,七牛雲的年末企劃

七牛雲 CEO 許式偉

在想法與產品之間的 PaaS 平臺

站在舞臺上,許式偉表示七牛雲成立十年來,使命就是“縮短想法到產品之間距離”,讓客戶試錯成本更低,以此釋放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作為一家 PaaS 廠商,七牛雲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要解決客戶所面臨的技術挑戰,並希望建立一座紮實的技術底座,形成技術壁壘。七牛雲聚焦於雲端儲存、影片雲、資料智慧三大板塊,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實力。解決客戶的技術難題,除了有技術實力,還需要對行業的深入理解和廣泛的合作伙伴。

PaaS 的上層承載了各行各業的企業。如今只有 10% 到 15% 的企業實現了雲化,這並不是代表接下來可以快速上升,因為尚未雲化的企業,往往都是比較難啃的骨頭。在尚未使用雲計算的企業裡,什麼是雲和是否用雲尚存在爭議;已經理解雲化和 SaaS 化的重要性的企業,也會面臨大量的技術問題。啃下這些骨頭,靠的不是資源,而是認知和技術能力。

七牛雲的解決之道是在 PaaS 之上構建 aPaaS 生態,在產業側多交朋友。許式偉認為七牛雲的生態概念有別於 IaaS 廠商,七牛雲以共創 knowledge 思路來構建生態,而非流量思路。執行策略方面,七牛雲著重強調了行業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在“雲+資料”一體化 PaaS 平臺之上,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行業場景層和 aPaaS 能力層,並不斷地豐滿能力層。

立足於資料,根植於產業

去年,七牛雲進行了品牌升維;在此次釋出會中,七牛雲再次強化了“雲+資料”的戰略。七牛雲 CTO 陳超對於“雲+資料”的戰略進行了進一步解讀。

立足資料打響雲端之戰,七牛雲的年末企劃

七牛雲 CTO 陳超

創業十年來,七牛雲一直非常重視資料的價值。資料的價值不完全是隨著產業而變,因不同階段發展中隨客戶需求理解形成。

陳超認為,“雲+資料”的戰略會在不同的時空範疇內,會表現出有相對在該領域獨特的內涵與價值。七牛雲與產業結合戰略的內涵是要求其必須是一朵資料驅動的雲,給產業客戶能夠提供的絕對不只是 IT 的工具,也是效率工具與業務工具。“雲+資料”一體化 PaaS 平臺接入了廣泛的合作伙伴、行業客戶,處理多媒體資料、機器資料這兩類規模最大的資料,給客戶帶來效率、業務方面的價值。

根據產業網際網路的特點,七牛雲依據產業機會的習慣劃分了點、線、面、體四方面來考慮。“點”意味著先滿足客戶的一個痛點並將之解決,會比較容易完成;“線”是指可以滿足連貫的場景需求,涵蓋的場景不會太多但可以實現;“面”意味著很多線連起來,主要包括了很多端到端的需求,一些建設方案的多個步驟,連起來就形成面;“體”則涉及產業鏈的整合與上下游關係等,這需要在把點、線、面做好後,再與合作伙伴一起完成。這些專案最終的要求都是“可複製、可持續、可規模化” 的存在。

立足資料打響雲端之戰,七牛雲的年末企劃

戰略釋出啟程儀式

明晰趨勢,擁抱開源浪潮

今年 10 月 15 日,七牛雲正式對外發布 Go+ 1。0 的相關特性和 Go+ 的發展路線圖。許式偉表示,開源是今年的主旋律,七牛雲也一直非常關注開源的事情,在內部也探討過很多技術是否要開源。得出的結論是循序漸漸,開源可行就儘可能開源。開源是與巨頭競爭的不二法寶,只有用開源去佔據使用者心理預期,成為行業標準,才能夠不懼怕任何巨頭的侵入。

陳超認為開源是一個戰略級的話題,一定要高瞻遠矚,而非只看眼前。近年來資料庫領域產生有多款成熟且成功的開源產品,當一個新廠商的開源產品變成了標準,其他廠商再不跟上就可能會被淘汰,這種情況下即便開源也未必就有機會。

七牛雲堅持擁抱開源技術,旗下的雲端儲存相容 Hadoop 協議,意味著大部分大資料的開源產品都可以和七牛雲的儲存結合起來,這對於七牛雲異構資料湖而言非常重要。同時也在儲存與 Pandora 資料智慧分析平臺之間打造了良好的聯動,為使用者提供更好體驗和更好的效能。

雲計算產業在發展和進步,中國的雲計算產業更是如此。在進入了 DT 時代後,「雲納萬物 · 數皆有言」這已是趨勢所向。七牛雲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堅守資料價值,為不斷拉近想法與產品之間的距離而持續發展,這對於使用者和產業而言,無疑是一種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