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誤解之後應該怎麼做?

被人誤解之後應該怎麼做?

常有大人們感慨,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如此這般物質的滿足,孩子就會幸福無比,毫無煩惱可言?當然不是,年幼的孩子,有個常被父母忽視的煩惱,那就是“被人誤解”。

孩子奇思妙想較多,但語言表達溝通能力有限,既想不到要請示彙報,也不懂得事先深度交流,所有這些整合在一切,導致孩子不可避免、特別容易受到各類人群的質疑和誤解。

比如孩子在探索,大人們可能誤以為是在淘氣搞破壞;孩子想透過幫助小夥伴來表示友好,但卻被夥伴誤以為是要搶奪自己的物品,故意欺負;甚至在一些公共場合,孩子只是因為太過喜歡某些事物,想佔為己有,就極有可能被陌生人誤以為是在偷拿,小小年紀就出現了惡習,斷定其道德品質有問題。

正如“伯牙斷琴,知音難覓!”小小的孩子,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常常被人誤解。但我們總得想想辦法,幫助無辜的孩子,誰讓我們是他們的父母呢?

雖然,我們可以像以往一樣,善解人意,多為孩子考慮,透過講道理、舉例子、異位思考,理性地幫助孩子解讀他人特定的行為。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在誤解的情境裡,涉及的往往是雙方,除了成人或者是對方要學會理解解讀,作為被誤解的孩子本身,也應該學會如何應對被誤解,還自己一個清白,主動走出困境,而不是完全地坐以待斃,等待他人的理解。

人與人是一個相互走進的過程,在面對誤解衝突的時候,如果自己總是被動等待別人來認錯、來說對不起,那很多時候只是一場空。因為每個人的精力資源都很有限,誤解他人的人通常也需要消耗很多的情感和認知資源,這就如同兩個拳頭碰在一起,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打與被打都會疼痛。從節省和利己的角度來看,人們總是更傾向於首先撫慰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為此,誤解他人的個體需要承擔責任,但是被誤解的個體也要做出一些努力,勇於改變處境,不可任由他人繼續誤解下去,特別是自己很在乎的人,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情感會逐漸累積成彼此的偏見,形成固定的社交思維模式,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再想調整關係和情感,就很難做到。

那我們可以怎樣做呢?要知道,孩子被誤解的時候,往往出現的生活中的隨機情境,父母想要引導孩子,就要用心抓住這樣的隨機,即使不能及時引導,事後也要儘快引導,因為個體心理情緒的決策,很多時候就在一瞬間,被誤解後,一定要主動扭轉心理態勢。先後順序和重點難點,可以參照如下:

首先,調動積極的意圖歸因。

很多孩子被他人誤解之後,內心第一反應就是,別人對我不好,要阻止我、管控我、要破壞我的所屬等,歸納起來,所有的想法都是別人要對自己不利,而自己是委屈的,對自己是不公平的。無論事實如何,懷有這樣的想法最終都會對自己不利,無法解決問題。所以,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嘗試從更積極更善意的角度解讀他人的誤解:他擔心我受傷?他想跟我玩?我的玩具很有吸引力?他希望我更好?對我有期待?這樣轉換歸因的意圖,能夠讓孩子看到更多正面資訊,將對孩子自身情緒心理的調整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

其次,接納諒解對方的不完美。

這種認識對個體社交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很多誤解,都是由完美期待所引發,如果孩子總是期待別人能夠對自己有耐心、有愛心,總是充滿關懷與關注,總是能夠準確全面地瞭解自己的想法,總是很知心,那麼當被對方誤解之後,就會很失望,也會非常失落,強化自己的負性邏輯:原來他沒有那麼愛我,沒有那麼瞭解我,我們不是那麼好的朋友。這種認知邏輯勢必影響到彼此關係的重建和修復,久而久之自然使關係惡化,衝突有增無減。此時務必要及時剎住,停止這些不利的想法,實在解釋不清,就要學會告訴自己:別人不能無時無刻地關心、呵護,有耐心有毅力,別人也會有心情不好、脾氣不好的時候,

正因為被誤解是常態,所以被理解才想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所以,我們不能奢望自己

每時每刻在每件事情上都能被理解,而不被誤解。

最後,勇於理性地為自己站臺扛旗。

這個世界越來越強調個體的自我意識,當環境不利個體時,誰能救個體於水深火熱之中?救世主群體可能有很多,但是隻有一個個體絕對不能缺席,那就是孩子自己。自救是所有拯救當中最具力量的方式。家長要引導孩子,被誤解之後,儘可能縮短負面情緒的影響,如實表達自己的困惑情緒,把對方不具備的耐心和寬容表達出來:您覺得我在淘氣嘛?我沒有。我只是想看看電扇是怎麼安裝的!而且我真的發現好多秘密!而不是被父母呵斥後,直接大聲反駁:誰淘氣啦?我沒有!就是沒有!討厭你們,不清楚就瞎說,就知道罵我!或者更有甚者,有些孩子會因為他人的小小誤會,直接停止自己的興趣和探索,撂下挑子走人。這賭氣的邏輯跟舊社會有些女性直接要“死給你看!”如出一轍,實在不理性。而且這種負氣和放棄,最終只會引發對方更深的誤解:這孩子禁不起說,脾氣不好,弄得這麼亂還沒責任感,自己根本不收拾。。。。。

被人誤解,屬於大機率事件!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也無需那麼憤怒、委屈、無休止地抱怨。被誤解,只是告訴我們這樣的資訊:溝通暫時出現了不順暢!這跟馬路上遇到臨時堵車或者交通管制一樣,等一等就好,畢竟所有的車終究都要朝著自己的方向奔去。溝通不順,那就繼續溝通,不必想太多!

被誤解的一方不一定就是弱勢一方,如果一味抱著期待等待別人來解釋瞭解和發現,那反而是為自己設定了認知障礙,一旦將自己設定在弱勢一方,就很容易缺乏更多的正性力量,無力為自己洗白。如果到了自己都不願意幫助自己的時候,別人誰又能更好地幫助你呢?可惜這個道理,好多小孩子還並不瞭解。大人們瞭解地也不是很充足。

被誤解以後,要不就解決,要不就放下,最無意義的是無限消耗心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