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

乾元二年(七五八)春。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在這一年,唐王朝的軍隊對於安慶緒進行了1次有名的戰役。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位節度使步騎二十萬進行圍攻。安慶緒在鄴城死守,形勢已經很危急了。但是二十萬大軍沒有一位統帥,肅宗特命內監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他是統帥,然而又不是統帥,二十萬大軍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安慶緒向史思明請救,史思明統帥大軍南下,一舉把九節度之兵全部擊潰,郭子儀從鄴城大敗,退守洛陽,一邊破壞河陽大橋,以防燕兵南下。特別是回紇的軍隊,他們也參加鄴城的攻圍戰,可是在史思明的壓迫下,他們從鄴城一直退到長安的周圍。他們為援救李姓王朝而來,以長距離的退卻而結束。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

這首詩是在這次攻城敗潰的前夕寫成的,因此杜甫把他複雜的思想情緒全部在這裡寫出來。「只殘』二句指出當時的鄴城是不難攻下的,所難的在於號令不一,因此指出要「獨任」,特別提出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這一點上杜甫是有獨到見地的。「京師」四句指出在和安祿山、慶緒父子作戰中,肅宗過分地信賴回紇,其結果是撤退北庭、安西兩路大軍,以致西北的廣大國境,完全陷入吐蕃的懷抱。因此他提出在鄴城攻克以後,移兵西北,所以他說「常思仙仗過崆峒』。舊時注家以為崆銅山是肅宗自靈武進軍鳳翔收復長安的必由之路,這一是錯的。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

自靈武至鳳翔,不必經過崆嗣,而且在鄴城勢在垂克的年代裡,也沒有常思崆峒的必要。崆峒在今甘肅省,為由長安進軍河西走廊,收復西北廣大區域的必經之地,在這裡杜甫希望在收復山東河北以後回軍西北,收復失地,所以最後說「安得」二句。杜甫不是戰略的專家,但是他對於西北廣大區域的喪失是痛心的,因此必然地希望早日收回,最後終於洗兵不用。『成王」八句提出當時中樞和諸將的大功。成王即後來的代宗,乾元元年三月由廣平王進封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郭相即郭子儀,時進拜中書令,故稱郭相;司徒即李光弼,先加檢校司徒;尚書即王思禮,時遷兵部尚書。郭、李、王是當時三位大將。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

上面列舉四人,為什麼下面只說是二三豪俊呢?這當然是因為郭、李、王諸人是將帥而成王則是太子,所以要分出一個等次來。|但是全篇精神貫注的所在是「鶴駕」二句,這裡把玄宗、肅宗的關係從側面透出來。在封建社會|裡,這是畫龍點睛的所在。楊倫《杜詩鏡銓》指出”「鶴駕通宵,備鳳輦以迎上皇”雞鳴報曉,趨龍樓以伸問曉也。』事實上玄宗遠在成都,肅宗在靈武自立,實在不是玄宗的本意,無可如何,只有承認既成的事實。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

長安收復以後,玄宗甚至提出願在成都終老。從肅宗方面講,這是不能容許的一種割據一形式,因此千方百計,務請玄宗還京。他的理由是玄宗一到,自己方能盡人子孝養之道。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十二月玄宗回來了,肅宗至咸陽望賢驛親迎,拜謁樓下,嗚咽流涕,不能自勝。第二天他們回到長安,京城士庶夾道歡呼。一切都做得盡情盡禮。

這時和安祿山同時起兵的史思明正在河北自稱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