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晨霧 / 原創

【晨霧按語】本文是晨霧原創。應約撰稿已經發表在《求學 志願填報》2021年第7期上。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志願

晨霧 / 文

一、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方法

志願填報的基礎是“考生定位”。無論是在高考前利用模考的資料進行模擬操練,還是在高考出分之後進行正式的填報,都要先從考生定位入手。所謂考生定位,就是考生在本省(區、市)的排名位置。考生定位既可以用考生在本省的排名直接表示(例如某考生在全省排名為15000名),也可以用考生的某次模考成績或者高考成績,在某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上的分差來表示(例如某考生在本省的成績處於一本線上50分)。

確定了考生定位之後,類似地,我們需要確定“高校定位”。通常的方法是根據考生定位,找到投檔分與其所對應的分數最接近的高校。例如,某理科考生定位是全省15000名,經查詢得知上一年15000名對應的高考分數是600分,接著我們再尋找上一年投檔線也在600分左右的高校(也稱為“參考校”或“標杆校”)。此時,我們需要使用在本省招生高校的歷史資料,即各高校歷年在本省招生的投檔線(也可以使用錄取分數線)以及對應的排名。

接著,我們按照高校定位來尋找一批目標高校,即目標高校群。為什麼我們要尋找一批目標高校,而不是一個目標高校?這是由於在平行志願情況下,考生需要填報的志願是多個,我們自然也要尋找多所高校。在這些高校中,有的往年投檔線可以略高於“標杆”位置(衝高),有的就在“標杆”位置附近(穩一穩),還有的低於“標杆”位置(保底)。為了詳細說明這個步驟,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

假設某考生當年模考或者高考理科成績是600分,全省排名17800名。

查詢本省上一年高考考生一分一段表:與17800名最接近的排名是17896名,對應的高考分數是593分。這就意味著:當年全省排名17800名考生,對應上一年高考分數為593分。

我們以上一年593分為“標杆”位置,尋找目標高校群。其中593分左右的3—4所,略高於593分的2—3所,低於593分的2—3所,更低的保底學校2—3所(以批次填報6所為例,至少找10所)。

我們尋找目標高校群的結果如圖所示。我們把“標杆”位置看成平衡點O,這其實就是考生分數排名的位置。向上偏離平衡點O就是“衝高”,風險變大;向下偏離平衡點O就是“保底”,風險變小。平衡點O附近是成功投檔錄取機率比較大的區域。最終我們會從目標高校群中確定6所作為我們平行志願填報的學校。在填報學校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每個學校中選擇不多於6個專業志願和是否服從專業調劑。

晨霧:怎樣利用往年分數來填報志願

這個方法就是我們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方法。隨著大資料、資訊化的發展,目前國內出現了很多智慧填報高考志願的資料系統,其演算法大致也基於以上原理。這個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填報簡單,同時能夠儘量保證考生在剛剛跨過高校投檔線的位置被投檔錄取(即所謂的“不浪費分數”),因此被廣泛採用。

二、從平行志願填報和錄取角度看,新高考帶來了哪些變化?

目前已經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有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為“3+3”模式。2021年,在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八個省市全面實施的新高考改革為“3+1+2”模式。在這兩種模式下,按照高考志願填報和錄取方式,又分為“專業平行志願”和“院校專業組”兩種模式。

為了確定新高考改革後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方法還能不能用,我們必須從志願填報和錄取的角度比較一下新高考與傳統高考,瞭解哪些內容沒有變化、哪些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及發生的變化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

透過歸納,我們得知目前已經全面實施的新高考改革有兩項內容沒有變化。

第一,批次設定沒有變。

過去的傳統高考本科一般分為三個批次,經過近幾年的準備,所有全面實施新高考的省份都逐步平穩地完成了本科批次的合併工作。

第二,投檔規則沒有變。

這項內容最為關鍵。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仍然採取了延續多年的平行志願投檔模式,雖然具體操作上有一些變化,但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一輪投檔”的大原則沒有變。

以上兩項內容,特別是後一項內容沒有變化,能夠保證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和錄取規則大部分都能適用。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目前新高考改革所帶來的五項大變化。

1.文理不分科,即“3+3”或者“3+1+2”模式

這是同學們直接感受到的最大變化,但無論是“3+3”還是“3+1+2”,無非是把原來的高考科目分為統考和選考兩大類,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同時選考有了新的賦分方式。總分是高考錄取最重要的依據,由於最終我們關注的還是總分,因此文理不分科對志願填報幾乎沒有影響。

2.普通批採用了專業平行志願或院校專業組為志願填報單元

其實仔細思考,所謂專業平行志願其實就是院校專業組的一個特例:如果每個院校專業組中只有一個專業,那院校專業組就等於專業平行志願了。如果我們就把每一個院校專業組(或者專業平行志願)看成是往年的高校,無非就是縮小版的高校而已。從志願填報角度也似乎沒有變化。因此,志願填報單元的設定對志願填報幾乎沒有影響。

3.普通批志願設定的數量增加了很多

採用院校專業組的省份一般設定幾十個平行志願,而有些採用專業平行志願的省份設定的平行志願甚至達到上百個。實際上,在新高考改革全面實施第一年,由於各地教育考試部門擔心風險,因此會給考生更大的填報空間,讓考生更容易填報,對我們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當然,你如果覺得不需要填報那麼多,也可以不填滿(在有些省的實踐中發現,全部填滿有時候甚至是很困難的事情)。

4.報考專業對選考科目有要求

這個變化確實帶來了一些麻煩,在填報專業時候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報考專業對選考科目的限制。各地的考試院、各高校都會提前公佈高校各個專業對選科的要求,同學們必須提前查閱,做好功課。

5.文理不分科導致招生計劃、考生排名和高校錄取線等發生的變化

新高考改革給所帶來的五項大變化中的前四項,對我們志願填報和錄取的影響都非常小。但是第五項變化,也就是文理不分科導致招生計劃、考生排名和高校錄取線等發生的變化,在新高考改革全面實施的第一年,會給同學們帶來的很大的困惑:既然沒辦法參考上一年的“舊高考”的資料,那我們該怎麼填報志願呢?

三、第一年參加新高考,如何參考歷史資料進行志願填報?

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方法能夠成立的一個基本假設條件,是高校在本省(區、市)招生計劃總體變化不大,以至於各高校在本省投檔線對應的考生排名位置總體變化也不大。對於個別招生計劃變化較大的學校,可以根據經驗做一定調整。另外,在實踐中也常採用高校前三年的招生歷史資料,以減少誤差。所有尚未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以及已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可繼續使用上述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方法。

然而,在2021年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的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八個省市,傳統的平行志願填報方法還能不能用?如果能用,高校的招生歷史資料要如何參考?其實這個問題在2017年的浙江和上海,2020年的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都遇到過,當時在這些省市都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但是“3+1+2”模式與“3+3”模式並不完全一樣,實際操作上要更復雜一些。在2021年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的八個省市同樣不再有文理分科,在劃定分數線的時候也不會再有文理科分數線,而是會以歷史和物理兩個首選科目分別劃線。雖然其劃線方式與傳統高考中的文理科劃線方式比較類似,但由於包含物理和歷史兩個科目的選科組合方式共有12種,所以不能簡單地認定其與文理科劃線方式相同。

以前我們根據一所高校往年的錄取分數線排名,能夠十分精確地測算出當年的錄取分數線,誤差比較小。對於2021年的這八個省市,並沒有特別準確的方法利用高校招生歷史資料來估算分數線,但是我們仍然有解決方案,接下來筆者介紹一下具體的思路。

1.粗略比較思路

即直接用往年的文科對比歷史組,往年的理科對比物理組。這樣準不準呢?取決於兩點:一是用

本省歷史組(物理組)與往年文科(理科)的高考報名人數進行比較

,二是用

本省各高校的招生計劃中歷史組(物理組)與往年文科(理科)的招生人數進行比較

,看看相差有多大。一般來說相差越大,誤差就越大。如果相差不大,可以直接採用。

2.比例計算思路

假設上一年全省文科考生8萬名,今年曆史組考生增加到12萬名。那麼,今年曆史組排名2萬的考生,其水平相當於上一年什麼排名位置的考生呢?

列式計算:(20000÷120000)×100%=16。7%,即今年曆史組排名2萬的考生排在歷史組考生總數的前16。7%的位置。

那麼,去年文科考生總數的前16。7%的位置,就是這位考生對應去年的排名:80000×16。7%=13360,即今年曆史組排名2萬的考生與去年文科13360名考生水平相同。這意味著相同水平的考生去年能考上排名13360對應的學校,而在今年只能考上排名2萬名的學校。報名人數增加讓高考變難了。

這裡參考了新高考選科賦分的思路:不同科目不同人數的考試,考生位次在參加考試總人數中的比例相同被認為水平相同。但是高考是選拔考試,不是水平考試。水平相同的考生在不同年份能考上大學的層次可能不同,不僅取決於同類別考生人數,更取決於招生計劃的多少。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不能忽視招生計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案例中今年曆史組排名2萬的考生能考上去年文科排名13360的高校的前提是歷史類招生計劃也增加了相同的比例。即使我們認為考生的水平相同,但是:①在招生計劃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他考不上上一年排名13360對應的學校,還是隻能靠上排名2萬對應的學校;②在招生計劃也增加相同比例的情況下,他才能考上上一年排名13360對應的學校;③在招生計劃減少的情況下,他連排名2萬對應的學校都考不上了。

3.高校招生計劃的變化影響考生的錄取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某省分數最高的四所學校上一年北大、清華、人大、復旦的招生計劃都是50人,可以很容易地推算,排名在100名以內的考生能被北大、清華中的一所學校錄取。排名在200名以內的考生大機率會被複旦或人大錄取。但是,如果北大、清華的招生計劃從50人變成了30人,人大和復旦的招生計劃即使不變,一個排名依舊是200名的考生,恐怕就無法被人大或復旦錄取了。

因此,同學們要意識到:

在平行志願中,所有錄取分數比考生分數高的高校,其招生計劃變化導致的“累積效應”,一定會對你的錄取產生影響

4.合理利用志願設定的數量

讀懂了上文的同學可能會驚呼:“這也太複雜了吧?2021年我要填報幾十個甚至上百個 平行志願,難道都要這樣一個一個地計算嗎?”筆者建議,同學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位次計算一次,找到你填報志願的目標學校的大致位置,然後在此基礎上,參照往年高校的高低順序向後排列就行了。如果願意,還可以填報幾所“衝一衝”的學校。

2021年實施新高考的八個省市中,院校專業組最少能填30個,而專業平行志願最少能填96個,最多能填112個。給同學們設定這麼多個平行志願,就是為了解決填報空間小的問題,只要所有填報的志願都能均勻拉開梯度,並且你的定位測算不會差太多即可。比如說如果你的位置能被112個志願“包住”,那麼

你被排列在第1位的志願錄取和被第112位的志願錄取,被錄取學校的層次其實是一樣的

5.充分利用基於大資料技術的各種志願填報資料卡

上面所說的各種資料手動算起來有些同學可能覺得比較複雜,但是這些對計算機程式來說輕而易舉。同學們可以參考資料卡的結果,再加上自己的分析調整。希望大家都能填報一個好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