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做成吊墜為另一半“擋災”? 別把自我傷害當愛情

鮮血做成吊墜為另一半“擋災”? 別把自我傷害當愛情

為了表達愛情,不惜流血犧牲——這樣的情節,如果出現在文學作品事關主角生死存亡的段落裡,或許能收穫不少讀者的眼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倘若有人鼓勵年輕女孩以鮮血作為愛情的證明,恐怕只會讓人不寒而慄、脊背發涼。

近日,在一些電商平臺上,一款名為“血吊墜”的飾品悄然流行開來。所謂的“血吊墜”,其實是一款磨砂玻璃瓶,其“使用方法”是扎破手指後將鮮血滴入,營造出紅色的感覺。在宣傳中,商家聲稱:女孩以自傷為代價做成的飾品能為她們的另一半“擋災”。然而,且不說“擋災”之說根本是毫無依據的迷信,對買家而言,取血過程中的疼痛和感染風險,本身就可能引發無妄之災。

1月27日,相關新聞曝光之後,立刻引得輿論譁然。在網友們的聲討之下,大部分同類產品先後在電商平臺下架。這個結果固然令人欣慰,但我們卻理當思考:為何在主流輿論看來百害而無一利的“血吊墜”,一度能在網上大為暢銷?在這個過程中,無良賣家的誇大宣傳當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追根究底,造就這種扭曲市場需求的,恐怕還是買家們有所歪曲的愛情觀念。

在“血吊墜”下架前,我們可以在商品評論區看到許多類似對話——對此不能理解的網友詢問買家“為什麼要傷害自己”,買家給出的回答直截了當:“因為愛。”顯然,在這個以年輕女孩為主的買家群體看來,她們越是敢於傷害自己,便越能體現她們對戀人的愛。在這個邏輯鏈條中,“愛”和“犧牲”被畫上了等號。這種代換關係,在某些極端條件下似乎確實能夠成立。但如果有人把極端情況盲目代入現實,恐怕只會做出這種看似浪漫,實則瘋狂的事。

對於那些鼓勵買家冒著感染風險自行採血,乃至割腕自殘的不法商家,電商平臺和工商管理部門自然要堅決取締、嚴懲不貸。畢竟,正是平臺和監管部門的“失守”,才讓“血吊墜”這種荒唐“禮物”的流行成為可能。不過,公眾千萬不要以為只要下架“血吊墜”就能萬事大吉。事實上,早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前,就有青少年把情侶的名字刻在自己手臂上,一鬧分手就割腕等充滿血腥意味的“流行趨勢”。在這一類現象的背後,是某種長期存在於青少年群體之間,難以根除的“觀念病毒”。

在這種觀念裡,弱者的自我傷害被賦予了某種美學意義,上升成了“犧牲”和“奉獻”。對於既沒有什麼物質財富,也沒有多少人生閱歷,在愛情中還處於弱勢地位的年輕人而言,這種“犧牲”和“奉獻”便成了他們少有的證明自己的方式。由於在情感中處於弱勢地位的許多是女方,我們才會看到這麼多姑娘受到傷害。

這麼說,當然不是要指責那些陷入自我感動的“愛情陷阱”,進而無法自拔的姑娘小夥。對年輕氣盛、容易衝動的年輕人而言,不小心鑽進觀念牛角尖是無可厚非的事。面對這些誤入歧途的年輕人,社會輿論還應主動承擔責任,幫他們糾正這種極端而有害的觀念。年輕人不懂事,可能看了幾篇小說,就對愛情產生了錯誤的想象,進而上了不法商家的當。對此,教育機構、主流媒體等還應及時關注,積極倡導兩性平等、互敬互愛的健康戀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