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持續推動重點實驗室建設創新發展

◎本報記者  及慶玲

在內蒙古自治區牧草與特色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裡,一排排溫暖的白熾燈,照射著玻璃瓶裡從全區各地採來的牧草和特色作物樣本。

小小的“生機”裡,飽含著牧草與特色作物的秘密,等待研究人員探索和發現。藉助現代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牧草與特色作物生物技術團隊透過對這些樣本的研究,為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及功能基因組學、重要功能基因的發覺以及轉基因高產、優質、抗逆、抗病牧草和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工作提供理論支援。

類似實驗場景僅僅是科研人員的日常。截至目前,我區共有重點實驗室158家,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家,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155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學科類117家,佔總數75。5%,企業類38家,佔24。5%。我區國家級與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主要分佈在11個盟市,涵蓋生物、製造、材料、農牧業、環境、地球科學、能源、資訊、工程、化學、醫藥等學科領域。

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2021年,自治區著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在相關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一大批基礎研究成果有力助推了內蒙古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真金白銀

支援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快速實施,我區新材料產業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稀土資源富集、正在打造國家戰略資源基地的內蒙古深知:研發新材料是提高稀土資源利用水平,做強做大稀土產業的關鍵一環。

我區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稀土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抓手,圍繞產業重大需求支援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強化實驗室標誌性成果產出,引領產業高質、高速、綠色發展。

202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支援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對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每年給予不低於1000萬元經費支援,連續支援5年,用於支援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研發活動。

聞令而動、創新潮湧。

2021年,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傳來好訊息:高容量、長壽命、寬溫域、低自放電四個系列的新一代鑭釔鎳系稀土儲氫合金材料研製成功。

經測試,半電池狀態下壽命可達到500周以上,同時可應用於極寒和高溫地區,相關技術已獲得中國、日本和美國發明專利授權,打破了國外在稀土儲氫合金材料領域的技術壟斷。

目前,年產300噸的高效能儲氫合金材料中試生產線已開始平穩執行,產出的鎳氫電池負極儲氫材料,源源不斷地為高效、零排放的氫能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這樣的“優勢”從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可見一斑。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為國家和自治區提高科技儲備,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提供堅實保證。

後備梯隊

助力重點實驗室換擋升級

內蒙古奶業區位優勢優越、科技支撐能力強,具有厚實的產業基礎。

建設省部共建乳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於挖掘內蒙古資源潛力,提升奶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助力國家奶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該實驗室已具備申請省部共建實驗室的條件。”2021年10月12日,由趙國屏院士、朱蓓薇院士、李德發院士、金寧一院士、張湧院士及業內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對依託內蒙古農業大學建設的省部共建乳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報告進行論證。

專家組高度肯定了實驗室自列入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培養物件以來的建設成績。2001年至今,張和平教授帶領實驗室科研團隊,圍繞乳酸菌資源收集、整理、保護、加工與利用技術展開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建立了亞洲最大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保藏乳酸菌30641株,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與此同時,20多年來,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從事乳品科學與技術研究的人才,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對自治區奶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生動寫照,更是前行動力。近年來,自治區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後備梯隊建設,持續支援自治區乳品科學與技術工程重點實驗室、自治區中醫藥(蒙醫藥)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為重點實驗室換擋升級聚力。

實招硬招

強化各科研平臺優勝劣汰

資訊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傳承保護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圖書古籍以及音影片檔案,讓各族人民群眾盡享科技發展的紅利?

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資訊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有一支年輕的團隊,他們視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為己任,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全球首款綜合性蒙古文人工智慧資訊處理雲服務平臺“蒙古文人工智慧AI平臺”、國內首款蒙古語“奧雲AI合成主播”、國內首款具備手寫語音識別功能的蒙古文輸入法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入日常生活。

這不僅讓蒙古語與人工智慧結合從理想走向現實,也助力蒙古語在教育、氣象、交通等多個領域的運用,讓蒙古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怎樣助推實驗室產出更多標誌性原創成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後勁?

職能部門在謀劃。2021年,自治區科技廳修訂《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執行管理辦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透過“以評促建”、動態管理等方式,不斷提高重點實驗室建設質量,推動重點實驗室佈局最佳化和良性發展。

“2019年—2021年共對157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評估,18家獲得優秀、19家良好、82家合格、23家整改、15家因未透過評估而被‘摘牌’。其中,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資訊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就獲得了第一批‘自治區優秀重點實驗室’榮譽稱號。”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處處長趙遠亮介紹,為激發自治區現有重點實驗室的創新活力,全區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工作秉承“以評促建、擇優支援、末位淘汰”的原則,透過公開、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對重點實驗室進行定期評估,強化動態調整。

透過三年評估和動態管理,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積極性明顯提高,實驗室的創新活力得到充分激發。

科研沒有“永久牌”。“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全面入軌執行完成重組,我區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強化能力建設,儘快提升科研水平,力爭在重組中佔有一席之地。探索組建自治區實驗室,最佳化重組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支援企業建設實驗室。”在2022年全區科技工作會議上,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孫俊青堅定地說。

自治區持續推動重點實驗室建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