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勢必要經歷三個境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便過上“公式化”的生活。

每天都是起床、洗漱、上班、下班,最後在矇頭大睡中結束一天,至此反覆迴圈。

我們也曾想跳出這個牢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當自己真正見識過世界的千姿百態時,又會發現,原來平凡也可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運營的道理,拋棄那些斤斤計較,專注於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滾滾紅塵任他翻滾,繁雜世俗一笑了之。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

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再提升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受,最重要的“心智約束”或者“心智釋放”是什麼?

是擁有之後的放下與釋懷。

是嘗過酸甜苦辣鹹之後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勢必要經歷三個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最先經歷的第一重境界,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剛出生的時候,對周身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對事物的是非真偽,不具備辨別的能力。

處在這一境界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內心無事,沒有過多的雜念。

思想上的單純會讓人活得很自在,對任何新事物都會有摸索的好奇心。

可同樣,這種“新鮮感”,也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和傷害。

就好比剛入社會的那些“愣頭青年”,懷著對這個社會的好奇與新鮮感,一切事物在他們眼裡都變得很簡單,所以在做人做事上,也是懵懵懂懂。

在工作上,同事將工作任務交給他們去做,他們滿心接受,毫無怨言,覺得這是同事對他能力的一種認可。

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心生怨言,覺得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要上的“實踐課程”。

他們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

有種莫名其妙的崇拜感,而這些不假思索的認知,也是導致他們在現實中處處碰壁的主要原因。

所以綜合以上內容,我們便可以知道第一重境界是什麼,說白了就是“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過程。

在這些過程中人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經歷,不斷成長,透過種種方式來讓自己達到學問素養的精湛,而也是人生由平淡轉為絢爛的初始階段。

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勢必要經歷三個境界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生的第二重階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如果說“看山是山”是因為人生智慧還沒得以顯召,見識還過於淺薄的話。

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指人伴隨著年齡的漸長,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逐漸察覺到這個世界的複雜性,開始認識到很多事情並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而是經常顛倒混淆的。

當你徹底認識到這一點時,那麼你也就開始瞭解到人生的真諦。知道絕大多數事情都是不實的,於是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可是說是非常沉穩的,也可以說是非常煩惱的。

沉穩在於他們做任何事情時都會仔細斟酌,不會像年輕時那般懵懂無知,爭強好勝。

因為內心有了想法,就會去權衡結果的利弊,譬如同事之間吹捧自己,他們會想對方是真心佩服自己,還是有求於自己;

面對沒來由的利益,他們會慎重起見,會猜度利益背後又是否隱匿著其他不可見的危害。

這些都是心智成熟後所帶來的切實轉變,有了這種穩重的心性,自己也會少吃一些現實的悶虧。

當然,處在這一境界的人煩惱也是接踵而來的,因為過於慎重,有時候人也會變得開始優柔寡斷起來。

面對一些本來很簡單的事情,也會因為左右不定而倍感愁苦。

甚至有時候連一些非常難得的機遇,也會因為自己的“慎重”而失之交臂。所以說,處在這一境界的人,就相當於來到了人生的“分水嶺”,不同的人生理解,引領著不同的人生結果。

懂得善用智慧和經驗的人,往往就能在這個時候

助力自己飛黃騰達,實現處境的跳躍;

反之,這個階段的人就很容易被瑣事纏身,會陷入無端的是非中。

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勢必要經歷三個境界

3.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生的最後一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其實這一境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經歷的,事實上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就已然無法再前進一步了。

就像那些一輩子都很糾結的人,是從記事的那一刻起,他們便處處糾結。

即糾結名利,糾結生死,糾結感情上的求而不得,甚至到了生命宣告終結時,他們還不曾真正解脫過自己。

還有的人則是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到頭來也只換得個抱恨終生。

而對比之下,就有那麼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對人生的態度

則就灑脫高明的多了。

就拿“五柳先生”陶淵明作證,年少時的他

勵志要做到官亨通達,揚家族遠名。

然而在經歷過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飽嘗了人生辛酸,盡享世間榮華之後,他才明白,從官的生活並非自己所願,唯有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也得益於自己有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返璞歸真,所以陶淵明才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迴歸自然,迴歸平凡,成為千百年來最自在,最灑脫的田園詩人。

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勢必要經歷三個境界

現實中的人也是如此,若是能夠達到“陶淵明”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人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

所以說人生的第三種境界,其實就是人走向精神成熟的一個必然過程,這叫做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當你絢爛之後,又能安然地回到平淡的狀態,不為世俗變化而心起波瀾,那麼恭喜你,已經徹悟了處世的至高法則了。

總而言之,這三種境界,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境界。

前兩者是人們成長後必然需要面對的結果。

而第三重境界,則需要人內心恢復“入世”前的澄清和寧靜,要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麼。

其實無論人生是歡樂還是艱難,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煙。若能把“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當作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麼平淡便是最大的幸福,自己也能生活的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