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收了你多少業績報酬?

“個人高水位法”、“產品高水位法”、“贖回法”、“清盤法”……,投資者經常被這些私募收費名詞給搞得暈暈乎乎,這些方法具體怎麼收費?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現在普遍用個人高水位法?

作者:

風雲君的研究筆記

今天就用一篇文章給大家講清楚。

業績報酬計提主要有2種方法

私募基金行業的費用基礎是1-2-20%

1%認申購費

2%管理費

20%業績報酬

但近些年來由於競爭的激烈和新興銷售渠道的崛起

部分私募在各項費率上進行了一定的讓步

如認購費減免

降低管理費

設定業績報酬計提基準等

在我前年還在私募行業工作的時候也有部分強勢渠道會漲價

如管理費2。25%

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了

本文主要聚焦在業績報酬這一專案上

一張圖介紹

基金經理收了你多少業績報酬?

這張圖很好地概括了私募業績報酬的計提方式分類

主要就兩種

產品收益高水位法和個人收益高水位法

而在這兩個方法下關於計提又有淨值扣減和份額縮減兩種方式

由於份額縮減方式很少使用

因此本文主要討論淨值扣減方式。

產品高水位法

也叫整體高水位法

是以產品淨值為基準判斷是否創新高

在每次開放日提取業績報酬

同時降低產品淨值。

個人高水位法

也叫單個單筆高水位法

是以每一筆買入資金為基準判斷是否創新高

在贖回

分紅或清算時提取業績報酬。

產品高水位法是簡單直觀

並且對託管的結算能力要求低

早些年私募基金基本都是產品高水位法

近些年由於託管機構能力的提升

讓個人高水位法成為了可選項

1。對管理人投資的影響:產品高水位法意味著產品只有不斷創新高才可以提取業績報酬

因此更要求投資注重絕對收益

而個人高水位法大跌後即使沒有創新高

但仍然可以從抄底的客戶中賺取到業績報酬。

2。對淨值的影響:產品高水位法會在業績報酬提取時扣減淨值

累計收益率一般為實際投資收益的80%左右

個人高水位法業績報酬提取不在產品淨值體現

累計收益率就是實際投資收益

目前主流的業績排名機構無法區分產品的業績報酬計提方式

只能以淨值計算

因此在業績展示上個人高水位法更佔優勢

模型測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個人高水位法更優

分3種情況

總體上漲

先漲後跌

一路下跌

我們將模型簡化為三步:

基金經理收了你多少業績報酬?

基金經理收了你多少業績報酬?

基金經理收了你多少業績報酬?

可以看到:如果產品一路上漲

那個人高水位法無論是客戶收入還是管理人收入都更高

如果一路下跌

那無論哪種方法計提都是0。如果先漲後跌

明顯產品高水位法的管理人收入要高於個人高水位法

而客戶收入要低於個人高水位法

但是也有一種特殊情況

即抄底

這種情況下買入產品高水位法客戶收益更高

基金經理收了你多少業績報酬?

總的來說

目前個人收益高水位法已經逐漸取代產品收益高水位法

由於:

1。長期來看

產品是不斷上漲的

個人收益高水位法無論投資者還是管理人收入都更高

2。對管理人而言

個人收益高水位法在淨值展示上更好看

3。對管理人而言

產品不創新高也能賺錢

壓力更小

4。對客戶而言

感受更公平

5。現在的技術條件有能力做個人高水位法計提

收費高的私募值得買嗎?

在前面的每一種情況中,產品高水位法和個人高水位法的收費會有一些差異,但差異並不會特別大,比如在第一種情況(總體上漲)中

,投資人收入分別是2。24和2。4,差距是0。16,第二種情況中,投資人的收入分別是0。44和0。48,差距是0。04。

如果把業績報酬提高到25%,前兩種情況用個人高水位法計算投資人的收入分別是2。25和0。45,與2。4和0。48的差距分別是0。15和0。03,相差也並不大,但2。4和0。48本身的差距可就大了。

由此可以看出,收費方式和計提比例的不同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的收入,

但造成收入差距更大的原因還是

產品本身的表現

所以在遇到特別認可的產品時,也不必因為收費高而排除掉。

這就好比,當你僱人幹活時,希望一年賺50萬,給他10萬,還是一年賺20萬,給他2萬呢?

不過有些情況也需要留意,比如計提頻次過於頻繁,月度或者季度計提的,或者用小眾的計提法份額法進行計提的,都需要跟對方確認好原因是否合理再做進一步的決定。

【風險提示】本文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投資依據

請投資者審慎選擇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投資目標的標的。

如果你炒股數年,整天盯盤,依然沒有賺到錢,雪球哥建議還是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股民福利來了!送您十大金股!點選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