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沒錢加倉了?

今年才過了短短3個月,但對基金人來說,卻像經歷了半個世紀那麼長。

3月15號之前,每天的微信後臺裡,我都會收到很多的問是否要割肉的留言,也見證了很多人從積極加倉到現金流枯竭絕望割肉的過程。

3月16號之後,畫風大變,詢問加倉的留言明顯增多,甚至還有諮詢是否可以加槓桿搏一搏的。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一律會回覆,沉住氣,不要過於樂觀,規劃好手裡的資產和倉位,按照節奏去加倉。

恐懼和貪婪其實就在一念之間,但都不利於投資,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搏一搏絕對不是好選擇,怎麼做到資產可持續、穩定的增值,才是核心所在。

最近重溫霍華德·馬克斯的《週期》這本書,萬事萬物都有周期,總有內在力量令其迴歸均值,盛極必衰,又否極泰來。轉化到市場上,就是波動。

市場波動是常見的,哪怕類似今年的大跌也有過多次。太陽底下無新事,相信如果你經歷過一輪牛熊,就不會這麼忐忑,能夠淡然以待,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節奏。

對於投資中的“忐忑和糾結”心理,我總結了兩個原因。

淺層原因:跟著情緒走

我們投資時最容易遇到的問題(難題),就是情緒佔上風。當市場波動導致買的基金漲跌超過心理預期時就會情緒化,當決策被別的事物影響時也會情緒化,這時就特別容易“出昏招”。比如:

1、拔掉“鮮花” ,留下“野草”。

如果你買了2只基金,持有一段時間後,有1只基金盈利了,另外1只基金虧損了。這時很多人的判斷系統就會被情緒所左右,出現損失厭惡心理,然後賣掉盈利的,買入虧損的。

結果虧損的持續虧損,盈利的繼續盈利,一不小心把虧損的補倉成了重倉基。用巴菲特的話來說,這叫拔掉“鮮花”,留下“野草”。

2、追熱門,賣滯漲。

這在去年表現的非常明顯,板塊輪動很快,如果有先見之明去追熱門,也是能賺到錢的,但更多的人在追熱門時,都追在了山頂,來回換倉之下,就會帶來本金的虧損。

1999年時,申萬做了一個指數,名字叫申萬活躍指數,跟蹤的是前一週最熱門的(換手率最高的)100只股票。但在2017年時,這隻指數停止釋出了,因為虧大了。如果1999年時你買入1000元,到2017年時候,本金變成了10元錢,是初始本金的1%。

聽說,你沒錢加倉了?

(圖片來源Wind)

跟著情緒走,本質是在投資時缺少自己的理性判斷、缺少對於投資標的的價值判斷、缺少對市場週期的判斷。

深層原因:對錢缺少規劃

有一個財務規劃的概念叫做:財富蓄水池。

我們的財富是一個大水池,有不同的收入流入,也有不同的支出流出。我們要根據不同的用途,把這個大水池分成四個小水池,分別是:現金池、目標池、保險池、金鵝池。

現金池

,是我們放零錢的池子,用於日常消費,以及儲備我們的應急準備金。這部分錢必須是現金或者類現金的產品,比如貨幣基金、銀行活期等,需要用的時候就要拿出來。

目標池

,是用於存放滿足三年以內的目標所需的資金,比如買房、買車等。這部分錢可以規劃中短期的理財目標,比如債券型基金,保證本金的基本安全。

保險池

,是用來購買保障型的商業保險,幫我們轉移極端風險,謹防出現因病致貧、意外致貧等情況。這部分錢參考目標池,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要支付的錢。

金鵝池

,主要存放一些暫時沒有特定用途的閒錢。這部分的錢,才是真正的用來做理財投資的錢,可以規劃起來為家庭的財富增值做準備。

這是一個簡單的財務規劃模型,也可以用其他的模型來做分析,但這都依賴於最基礎的家庭財務資料。

比如我有多少錢?有多少負債?每個月要花多少錢?未來一年的硬性支出有多少?未來一年的預期收入有多少?如果這些資料都沒有做過分析,又怎麼能做好投資呢。

想要理清楚這件事,首先就要對現有資產做盤點,給自己做一張家庭資產負債表,把各項的資料填上。家庭資產負債表大概是這樣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做調整。

聽說,你沒錢加倉了?

瞭解了當前的資產負債之後,還要對未來的收入、支出做預估,留出應急準備金,這就需要記賬了。

聽說,你沒錢加倉了?

(圖片來源挖財記賬)可以以3個月為週期,把自己每個類目的支出、收入記錄起來。記錄的時候儘量詳盡,方便了解全面的資料,比如各類目支出情況,錢都花在哪裡了。收入來源怎麼樣,是依靠工資收入,還是更多依靠被動收入?這些都要考慮在內。

透過這3個月的平均值,再將未來1年內可能要支出的年付保險等包含在內,計算出未來1年,家庭的支出和收入金額資料。就基本上對於家庭的收支情況做好摸底了。

有了以上兩個資料(家庭資產負債情況、家庭收入支出情況),在做投資理財的時候,就能減少盲目,減少跌幅過大時,因為現金流枯竭導致的割肉和實際虧損。

你的專屬投資禮包!更有百元京東卡、188元現金紅包等你拿,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