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眾所周知,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秦朝完成一統天下的壯舉之後,秦朝的統治者嬴政取三皇五帝中的“皇”與“帝”,將統治天下的天子稱之為“皇帝”,而他自己也自稱“始皇帝”,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千秋萬代的統治這片土地。

卻不料,在秦朝經歷第二個皇帝的時候,大秦帝國就滅亡了,真是可悲可嘆。

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本來應該安撫六國的百姓,然而,秦始皇卻沒有這麼做,他制定了更加嚴酷的刑法,用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到了秦朝後期,暴政與嚴酷的刑法,使百姓苦不堪言,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之後,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反抗秦朝的農民起義運動。在這一場起義浪潮之後,湧現出了諸多的英雄豪傑,他們在起義運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其中,就有劉邦和項羽。他們隊伍的規模也是非常龐大的,但是,最終取得天下卻是一介市井的劉邦。

劉邦,原一介市井草民,曾擔任亭長。從出身上來說看,劉邦與原楚國貴族之後的項羽是沒什麼可比性的,也沒什麼優勢,就連他的手下,在出身上都遠不如項羽的手下,堪稱是一群市井之徒。但就是這些市井之徒,在一次次絕境中轉敗為勝,讓不可一世的項羽最終自刎在烏江。

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劉邦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自己身邊的賢能人士,如果,要說穩固後方與保障前方的物資供應,那當時的所有人都比不上蕭何。作為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功績,雖然,沒有像運籌帷幄的張良與戰無不勝的韓信那般耀眼。但是,在漢朝開始建立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就把蕭何封為了漢朝的第一任丞相,其原因就是:蕭何在謀局規劃方面有著傑出的才能。

在漢軍攻破咸陽之時,他人都在哄搶金銀珠寶的時候,蕭何卻帶領親兵前往秦朝的丞相府、御史府去收編秦朝的律令與圖書。這些書籍詳細記載了秦朝的山川河流、郡縣地貌。當時,劉邦還不明白蕭何的用意,以為只是讀書人對書籍的愛好罷了。但是,在取得天下之後,蕭何憑藉著這些書籍,為漢朝制定了諸多定國安邦的政策。

長安這個千古聞名的都城,就來源於蕭何的規劃與設計,讓長安成了一座錦繡之城。

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識人用人方面,蕭何也有著其獨特的眼光。

想當初,若不是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劉邦能否取得天下還是個未知數。韓信也因蕭何成就了一代偉名,但是,也因蕭何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漢朝建立之後,韓信自認為自己所得的賞賜,配不上自己的功勞,漸生反骨。而蕭何卓越謀局的能力,也讓劉邦心中對其有所猜忌。不得已之下,晚年的蕭何幫助呂后誅殺了自己昔日的好友韓信,也玷汙了自己的名節。

後來,曹參在治國方面延續了蕭何過去的措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平庸之用輩。曹參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舉措,一方面是因為他為人謙和,在接任宰相之後,他認為自己才能比不上蕭何,因此,在治國方面多延續蕭何之前所指定的政策;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漢朝剛剛建立,天下飽受戰爭之苦。

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這種情況下,蕭何和曹參都主張治國以道家清淨無為的思想。在曹參擔任宰相之後,更是降低百姓的稅費和徭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小農經濟本身就有足夠強的自我恢復能力,曹參的這些舉措,讓百姓有足夠的時間去恢復生產力,也為日後漢朝的繁榮奠定了良好基礎。曹參和蕭何原本不過是沛縣中的一介獄吏,地位低下,但是,相對於樊噲這個狗販卻好得多。

樊噲早年間以殺狗為生,是劉邦少年的好友。在劉邦起義後,建立赫赫戰功,但是,對於劉邦來說,樊噲的作用,不僅是他能帶兵打仗,而是樊噲救過劉邦的性命,還在劉邦攻破咸陽的時候,一番苦口婆心的勸告。當時的劉邦,被秀麗繁榮的咸陽宮城震撼,非常滿足,以至於忘記了自己的大業。

樊噲的一番話,讓讓劉邦幡然醒悟,因此,劉邦同樣十分看重樊噲,還特地將呂雉的妹妹許配給他,就是為了報答他救命與警醒之恩,同時,也進一步拉近了兩人的關係。

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朝後期,時局動盪,湧現出一批批的英雄豪傑都是草根之身,卻立下一番豐功偉績。雖然,劉邦是一介市井無賴,也只是做了一個亭長,但是,能在亂世之中起義,帶著一群獄吏與狗販,這些市井之民在時代的浪潮中脫穎而出,並建立了漢朝,真是應了那句“時勢造英雄”。

社會雖然動亂,但卻也為這些底層人民提供了上升的機會,讓他們大展宏圖,開創屬於自己的一個和平時代。這也是他們敢於起義的希望,當然,也就是這個希望,讓他們取得了成功,取得了一番豐功偉績。

由此可見,底層人民在受到重大的壓迫之後,所迸發出來的力量是不可預料的,他們所具有的強大毅力和創造力,也是無法想象的。最終,這些人憑藉著自身的力量,去戰勝了各種阻擋的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草根出身的劉邦會建功立業,而貴族出身的項羽卻失敗的根本原因。

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真應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實,可以改一下,人不可出身,照樣建功立業。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