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清明不開口,農夫難出手”,有啥說法

春分是春季的分界線,也是太陽黃經新一圈執行的開始,而清明節氣位於春分後十五日,是太陽黃經新一圈執行中經過的第一個節氣,所以人們經常根據清明的天氣變化來判斷年景。

明日清明,有啥說法?老話說:“三月見三卯,年歲必定好”,是啥意思?“三卯”指的是啥?

一、清明不晴,歲有災荒

清明的意思就是萬物皆顯,氣清景明,上清而下明,也就是“晴天”的意思。所以《田家五行》中說:

“清明日要晴明,清明後一日為黃梅日,後二日為白梅日,俱要晴明,田收方豐”。

也就是說清明後三天內,都要晴天才好。

清明是晴天,也就代表著之後的雨水比較多,莊稼容易豐收。老話說:

“清明曬乾柳,窩窩撐死狗”,

“窩窩”也就是用玉米麵或雜糧面做成的饅頭,這種饅頭是以前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如果清明是晴天,莊稼收成好,連狗狗都能吃上“窩窩”了。

反之清明當天如果下雨,那就代表著之後的雨水會比較少,從而導致莊稼收成不好。老話說:

“麥怕清明雨,稻怕寒露霜”,“雨下清明節,幹到夏至節”,“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所以明日是晴天比較好。

農村俗語:“清明不開口,農夫難出手”,有啥說法

二、清明不開口,農夫難出手

清明是辰月的開始,此時溫度已高,各種動物都開始活躍了。而春季正是繁衍生息的季節,每到此時,河裡就會出現一條條形狀如“電線”的物體,其實那就是“蛤蟆”的卵,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變成無數的小蝌蚪。

所以清明節正是青蛙和蛤蟆開始活躍的時候,如果此時青蛙還沒有叫,也就代表著溫度比較低。如果到了清明節,溫度依然比較低,那就意味著春季的一大半都處於低溫之中,人們還沒有感覺到春季的溫暖,突然間就快到夏季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脖子短”,這種氣候特徵就會影響莊稼的收成。今年的清明是三月初五,古人常在這一天聽青蛙叫來判斷年景。書雲:

“三月五日聽田雞,上午叫高田熟,下午叫低田熟,若整日叫,高低田均豐收,田雞不開口,則農夫難出手”。

農村俗語:“清明不開口,農夫難出手”,有啥說法

三、清明刮南風,今歲要大豐

清明這個名字就是根據“八風”而得來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風指的是東南風,為巽氣所生,是溫暖之風。而南風則是離氣所生,又叫景風,相比之下,南風比東南風更溫暖一些。

清明節刮南風,也就代表著溫度已經升高,而南風或者東南風都會帶來南方溼熱空氣,溼熱空氣的堆積,也就代表著降雨的增多。而清明節氣正是人們播種的時候,播種之後就需要雨水的滋潤了。

農村俗語:“清明不開口,農夫難出手”,有啥說法

四、桐樹開花稻麥豐

清明三候分別為: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清明正是桐樹開花的時候,如果此時桐樹不開花,也就代表著溫度較低。在《周書時訓》中說:

“清明之日桐始華,桐不始華,歲有大寒”。

桐樹不開花,也就意味著溫度較低,開花的時間推遲了,清明溫度低,就會影響莊稼的收成。比如《開元佔經》中說:

“季春行冬令,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清明為季春的開始,此時如果依然溫度較低,對植物的生長不利。

農村俗語:“清明不開口,農夫難出手”,有啥說法

五、三月見三卯,年歲必定好

清明是辰月的開始,辰月之前是卯月,辰月之後是巳月,而辰月正是春夏交替之時,也是從卯木到巳火的轉變過程,也就是卯木生巳火。在這個過程中,卯木處於減弱階段,每一個卯日都代表著木氣減弱的“臺階”,卯日越多,木氣減弱的速度就越快。

木氣減弱的越快,也就代表著巳火增長的速度越快,也就是溫度回升的越快。卯為十二地支之一,每十二天會出現一個卯日,所以一個月最多有三個卯日,最少也會有兩個卯日。也就是說三個卯日代表著溫度升高的速度快,而兩個卯日代表著溫度升高的速度慢。

今年的三月初八辛卯日,三月二十癸卯日,兩個卯日代表著溫度回升的速度比較慢,溫度回升慢,降雨就會減少,從而影響莊稼的收成。老話說:

“三月無三卯,農家米不飽”,

也就是莊稼收成不好。所以明日宜晴不宜雨,桐樹開花,青蛙叫,刮南風或者東南風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