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禮儀指揮棒

在翻看近現代歐洲著名軍事將領的歷史照片時,人們總能發現他們在一些正式場合下不僅穿戴整齊,很多人還會手握一根和擀麵杖尺寸差不多的華麗“小棍子”,其實這個東西叫禮儀指揮棒,是一種代表權力的儀仗用物品,沒有實際生活用途,好比女王頭的王冠、教皇手裡的法杖。

淺談禮儀指揮棒

西方禮儀指揮棒的歷史很悠久,現在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它源自古代兵器,一種單手持握的錘,跟我國十八般兵器裡用來破甲的錘差不多,只不過具體形制有很多,現在還能在埃及看到法老握錘的石刻。把實用兵器變成禮儀用具並不奇怪,我國古代帝王的儀仗隊也是這樣,古羅馬的元老院也會向軍事指揮官贈送象牙等材質製成的指揮棒,以示榮耀。

淺談禮儀指揮棒

禮儀指揮棒相關的規章制度的規範大約在18、19世紀完成,法國在這方面稍微走在前面,他們用木材製成指揮棒基礎,然後再覆蓋華麗的天鵝絨、鍍金、鍍銀等,並且根據不同王朝的特點綴上星星、老鷹等圖案。

淺談禮儀指揮棒

這種做法也在其它幾個歐洲強國裡推廣開來,成為高階軍事將領的權力象徵,都頒發給元帥級別的優秀軍事領導人物,這些人往往影響一個國家的對外軍事政策或者有突出的戰績,例如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印度陸軍總司令伯德伍德爵士等。

淺談禮儀指揮棒

不同國家會根據自己的文化、信仰等對指揮棒的細節做出調整,例如前文提到的伯德伍德的權杖頂部的小型雕塑就是“聖喬治屠龍”,棒身上是鍍金的獅子像,底部刻有“FROM His Majesty GEORGE V K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TO FIELD MARSHAL SIR WM”(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喬治五世陛下向 WM 元帥爵士致敬)。

淺談禮儀指揮棒

與軍裝這類物品不一樣,禮儀指揮棒這種東西無法批次生產,首先能當上元帥的人不多,俄國彼得大帝在位期間也只有63位元帥獲得了指揮棒,其次也不見得所有元帥都能得到禮儀指揮棒,還有就是禮儀指揮棒本身造價不菲,不僅使用重量不等的金銀等貴金屬,有些還鑲嵌寶石,製作工藝以手工為主,需要設計師融入設計心血,體現其“唯一”的特性。

淺談禮儀指揮棒

這些禮儀指揮棒大多是“專屬定製”,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時期的指揮棒可能在風格上有些類似,細節方面有差異,例如底座上刻的文字;它本身沒有實際作用,不像咱們古代的虎符可以調兵遣將,禮儀指揮棒就是個象徵,好比皇帝賜給大將軍一個昂貴的玉如意,正式場合拿出來顯擺可以,回家過後還是把它當寶貝收起來吧。

淺談禮儀指揮棒

也正是因為它沒有實際用途,所以一個人榮獲禮儀指揮棒的數量原則上沒有限制,某些特殊情況下A國王室也可能給B國的某元帥贈予指揮棒,例如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就獲得過8個不同國家的禮儀指揮棒,這些國家分別是英格蘭、普魯士、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奧地利、俄羅斯和漢諾威(曾經一個歐洲公國),他曾在上述每一個國家當過陸軍元帥,曾在當年與法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淺談禮儀指揮棒

一戰、二戰是禮儀指揮棒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期,畢竟戰爭誕生不少著名指揮官,例如德國的戈林、鄧尼茨等。時至今日禮儀指揮棒在俄羅斯、英國、印度等國仍然存在,只是它的價值似乎縮水了,成為高階指揮權力交接時的象徵,由上一任元帥交給新任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