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的志大才疏和君臣的僥倖心理導致被鄧艾擊敗

三世紀的時候我國大地上出現了三國鼎立的情況,到景元四年(263年),國力最弱的蜀漢最先滅亡了。蜀漢雖弱,但是四川卻易守難攻,鄧艾偷渡陰平小道之後也是疲憊之卒,諸葛瞻為何就沒將其擋住呢?

諸葛瞻的志大才疏

蜀漢後主得悉鄧艾透過陰平小道後,令諸葛亮之子、衛將軍諸葛瞻率眾軍阻擊。諸葛瞻進至涪縣,盤桓不進。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深知鄧艾輕兵深入利在速戰,戰不能勝,必陷困境,勸諸葛瞻搶佔山區,依託險要阻止鄧艾軍進入平原,再三勸說,至於流淚。“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

諸葛瞻猶豫,鄧艾軍長驅直進,擊敗前鋒,諸葛瞻退駐綿竹。鄧艾致書諸葛瞻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怒斬誘降使者,列陣等待。鄧艾令兒子鄧忠攻擊右翼,司馬師纂攻擊左翼。二人戰鬥不利,退回,稱:“賊未可擊。”鄧艾怒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喝斥並將斬二人。鄧忠、師纂馳馬回軍再戰,大破蜀軍,斬諸葛瞻、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佔領綿竹。

諸葛瞻的志大才疏和君臣的僥倖心理導致被鄧艾擊敗

諸葛瞻

諸葛瞻時年37歲。其長子諸葛尚嘆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驅馬赴魏軍戰死,蜀軍都離散。

君臣的僥倖心理

對魏軍大規模進攻的嚴重性估計不足。看不到壽春戰後,魏國已有可能在西線集結重兵,識不破魏國的戰略偽裝,沒有做好防禦以滅蜀為目的的大規模進攻的準備。

姜維報告關中魏軍有進犯的意圖後,不僅劉禪、黃皓不相信此事,不發兵增援漢中,連姜維本人也忽視了局勢的嚴重程度,繼續屯兵沓中,使蜀國漢中防禦繼續空虛。直到戰爭中,在陰平道和成都的防禦上,還繼續麻痺僥倖,終於鑄成亡國大錯。

滅蜀前一年,姜維仍在發動第9次北伐,簡直是玩火。姜維制定的誘敵深入漢中的方針,不適合防禦魏軍大舉進攻。蜀軍以弱軍對強軍作戰,絕對應當利用秦嶺天險和涪縣以北山區有利地形,疲勞沮喪魏軍,贏得時間,姜維、諸葛瞻卻慮不及此。可以說蜀國滅亡,一半是方針錯誤奉送人家的。

後方不做應戰準備,不聚兵屯糧,還阻止南中將領北上支援,以致鄧艾偏師出現後,驚慌失措。

諸葛瞻的志大才疏和君臣的僥倖心理導致被鄧艾擊敗

鄧艾

蜀漢本可背城一戰,國庫有米40萬斛,金銀各2000斤,錦綺彩絹各20萬匹,劍閣主力完整無損,魏軍各統帥間潛伏著爭權的矛盾,鄧艾兵不過1萬,孤軍深入,兵少力疲,糧食難以為繼。

如果後主在成都堅持一段時間,以等待鄧艾糧盡和自己援軍到來,則鄧艾必有覆軍危險。即或不守成都,也可南撤至江州,重新組織抵抗,江州等地有兵有糧有迴旋餘地,事情尚有可為,軍事無必敗之理。滿朝乃至為鄧艾突然出現所嚇倒,舉國不戰而降。

昔日劉備創業時那種敗而不屈的頑強意志,已喪失殆盡,諸葛亮說的,“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的精神,也蕩然無存,創業者和守業者兩者的精神相比,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