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成千上萬只椋鳥組成一個集體,它們在天空中相互配合,行雲如流水,時而像是受到打擾而短暫分開,時而又像是收到特殊訊號突然聚集在一起。

據信,目前觀測到最龐大的椋鳥群體擁有超過75萬隻個體,它們在空中嗡嗡作響不斷地改變方向,甚至最高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80公里。

這可能是天空中最壯觀的景象,但是什麼指引著這些鳥集體協作呢?它們這麼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圖注:南極磷蝦

動物組團的目的

其實,動物界最龐大的群體行為肯定不發生在空中,而是在海洋裡,那就是南極磷蝦。

另外,很多海洋魚類也都會這麼做,據信大約 80% 的魚類在幼魚時成群活動,大約 20% 在成魚時成群。

你會發現組團活動的動物往往都比較小,其實這些小動物體協作的目的是非常明顯的,就是組成群體迷惑捕食者,以及在碰到捕食者時降低每個個體被捕食的機率。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有一個被稱為

“數量安全”理論

的假設解釋了動物們具體行動的目的,當捕食者盯上一個魚群的時候,它向魚群發起攻擊,但是魚群越龐大,魚群中每個個體被捕食者抓到的機率就會越低。

在數學上,對於群體中任何單一個體而言,組團可以明顯提升它們的逃生機率。

另外,組團活動還可以迷惑捕食者,當魚群一起工作的時候,它們看起來更大,還有它們群體的運動模式也可以迷惑捕食者。

除此之外,組團之後會有更多的眼睛和耳朵,它們可以透過各個方向判定捕食者來襲,從而做出反應並提醒附近的夥伴。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對於鳥群而言也是一樣,它們成群結隊的目的無非就是提升生存率,一大群盤旋的鳥兒會讓捕食者很難專注於一個目標,而且捕食者還要當心自己不小心被獵物之外的個體撞到而受傷。

但是,超過75萬隻椋鳥的空中協作和普通的鳥群不太一樣。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歐洲椋鳥,比麻雀略大,圖源:Ingrid T

椋鳥群飛

完成這一壯舉的是

歐洲椋鳥

,它們的這種集體協作行為有一個專有名詞——“murmuration”,可以翻譯成“

椋鳥群飛

”,以龐大的種群數量和獨特的空中協作行為而聞名。

和許多普通的鳥類一樣,歐洲椋鳥也會在覓食或遷徙時形成群體,其目的和我們前面提到的應該也基本一致。

但是椋鳥群飛狀態下,就很難用降低捕食風險來解釋了,至少它目的超過了覓食或遷徙時的自我保護行為。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椋鳥群飛更像是一場表演,這種狀態下的鳥兒會有特殊的翼拍和輕柔的飛行叫聲。

在秋天、冬天和早春,當椋鳥靠近它們睡覺的地方時,它們會在日落前一個小時發出啁啾聲。然後,就是一場壯觀的空中表演,大約持續45分鐘,之後所有的鳥都立刻降落到它們的棲息地過夜。

所以,現在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椋鳥群飛更多的是一場吸引更多椋鳥過來一起睡覺的儀式。

對於體型較小的鳥類來說,它們失去溫度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它們需要更多的同伴聚集在一起彼此保暖。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它們發出特殊的聲音其實就像是一種掌聲,目的是吸引同伴加入行列。

想象一下當一場表演結束的時候,第一個掌聲響起的時候,其他人跟著鼓掌,然後掌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參與的情景。

而它們特殊的翼拍節奏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協作方式。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椋鳥如何協調它們的行為?

在1930年代,著名的鳥類學家Edmund Selous認為,椋鳥群飛很可能是透過鳥類的某種心靈感應完成工作的,畢竟很難想象這麼龐大的種群要如何集體協作。

但是,到了在 1950 年代,研究昆蟲、魚類和其他集體動物行為的科學家認為,

群體運動更多是對群體中其它個體行為的快速反應

,而不是某種與生俱來感應和命令。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雖然,我們在地面上觀測椋鳥時,它們是黑壓壓一片,彼此似乎靠得非常近,但其實當

椋鳥群飛時每個個體都距離比較遠

,其中前後的距離比左右更近一點,完全有迴旋餘地。

2013年的時候,科學家對1200只的小型群體進行追蹤觀察,並建立了3D模型,該模型確定了每隻鳥要追蹤的最佳夥伴數量。

原來神奇的數字是7

,每隻椋鳥都密切關注距離它最近的7個鄰居,而忽略其他一切。所有這些七鳥小組與其它鳥或七鳥小組彼此接觸,彼此影響,最終創造了這壯觀的椋鳥群飛。

75萬隻鳥在空中猛撲和盤旋,天空中最壯觀的表演,鳥類如何完成?

最後

其實,自然界動物的群體活動基本都是這麼完成的,每個個體只注意自己附近的個別成員,所以整個群體才能協調進行。

現在科學家已經透過這種群體行為學習到一些東西,它將來可能會有一些實際應用,比如幫助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使其能夠以緊密的隊形行駛而不發生碰撞。